-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
摘 要:南宋遗民中秋词的核心情感取向是凄愁悲苦:遗民中秋词中的明月没有了温情的意味,凄寒几乎成了遗民对中秋之月,进而是对整个中秋节的共同感受;中秋之月的形貌不再是遗民词人描绘的重点,悲苦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遗民词人对明月形貌的忽略;遗民中秋词中的明月不再是痛苦之情的慰藉与分担者,而是无情的刺激者。这种情感取向是中国士人在异态社会下文化心态的群体性外化。
关键词:南宋遗民词人;中秋词;情感取向;凄愁悲苦
中秋本是一个寻常的节令,由于中秋之夜那轮皎洁的满月所负载的种种希望与祝愿就使这个平常的秋夜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散发着月色一样温情而又迷朦的色彩。月圆人圆成为中国人最为期盼的生存状态之一。而中国文学里的中秋之月既是人事圆满的象征,又是人生失意后希望、企羡和感伤等情感的综合体。而对于身心俱无着落的南宋遗民而言,人生的圆满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说其它的社会群体还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依稀看到圆满的希望,那么南宋遗民的人生却绝丝毫没有获取圆满的可能。在他们的中秋情结中少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1]式的豁达和自我安慰。明澈的月亮总是无情地以圆满刺激着遗民无法拒绝的缺憾人生。在中秋月圆衬托下南宋遗民更加体味到家国破碎、身世飘零的辛酸与无奈,因此,强烈绵长的悲苦之感构成了遗民中秋词的主要情感取向。
一
阴柔之美是明月在中国人心中最为本质的审美特征。当文人们把情感托寄于明月时,她总能以温暖的情愫分担和慰藉人们心灵的痛苦。可以说,明月在中国文学的多数语境中始终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形象。但在遗民的中秋词中明月却失去了这种温情的意味,取而代之的是凄寒悲苦的情调: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刘辰翁《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原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蒋 捷《步蟾宫》
中秋之月皎洁明澈,清辉如水,历来文人墨客常用“玉”、“银”、“清”、“素”等语词来形容她的澄明无瑕和高雅绝尘。虽然它们明显带有清冷色调,但表现的是明月超然物外的情韵,并不影响明月温情形象的传达。人们在清冷幽静的月光中,心境往往能达到宁静的境界,这时无论是思乡怀人还是感悟人生,都可以思接千载神驰心系。在这个过程中,由月的清远孤独引发的是人们对个人忧愁忧思不同程度的超越。明月那种慰藉者与化解者的温情形象也由此凸现出来了。而在遗民词人的词作中,词人对月的感受则由清冷转为了凄寒。例如刘辰翁和蒋捷的这两首词的首句分别用“明月如冰”和“去年云掩冰轮皎”来写明月。“冰”成为了两位词人对中秋之月不约而同的感受。“冰”在物理性质上的特征是寒冷和坚硬,在常态情况下,寒冷与坚硬并不能给人带来愉快地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与“玉”、“银”、“清”、“素”等语词所描述的清幽淡远的感受相比,遗民词人用“冰”的寒冷坚硬突出表现的是明月在词人心中留下的阴寒之感。其实,在以前的诗词中也曾有人用“冰”来形容中秋之月,比如叶梦得《念奴娇?中秋》当中就有“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之句。但这些诗词当中的“冰”在其具体语境中主要是着眼于月亮自身所具有的清高孤远的意蕴。而在遗民中秋词的语境中“冰”则是重在展现词人对明月的心理感受。文人们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物理世界往往能够折射出他们的心灵世界。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的一个论断对此颇有启示性,他说:“我既有障,物遂失真”[1]。正是由于作者心灵的扭曲,其笔下的物象才会失真变形。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和社会悲剧,飘零沦落、前途无望的个人悲剧所汇聚成的深哀剧痛如一道枷锁紧紧桎梏着遗民词人们的心灵。在痛苦的重压与束缚下他们摄取物象时所突出的都是那些能够充分表现其痛苦心境的因素。如前所述,明月有清冷的特征,遗民词人就将这一因素突出放大,使月在感官层面变形为“冰”,在心灵体验层面变形为凄寒。这正是心灵的痛苦之“障”,使事物在他们的感受中失去本真的状态。明月也不再是原来温情的形象,而是在给人锐利的感官刺激同时成为了折射痛苦的镜子。因此,凄寒悲苦几乎成了遗民对中秋之月,进而是对整个中秋节的共同感受。
二
“借月传情”是中国古代以中秋为题材的作品共性化的抒情方式。而在那些作品中对中秋之月圆满、明澈等形貌描写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时,月的形貌特征又刺激着相对应的情感生发深化,并且在作品中暗示出情感内涵。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遗民中秋词中对明月形貌的描绘从整体上看与以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