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成之 自传: 江成之先生坐像 1924年1月9日(农历是癸亥年腊月初四),我出生在浙江嘉兴新塍的一个世代书香人家。原名文信。因《论语?卫灵公》有“信以成之”句而字成之。又《诗经》中有“福履成之”句,以及仰慕乡贤中书画篆刻家吴履,而号履庵。别署亦静居。先父讳廷沩,字韵士。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入泮,同时入泮的有张元济(菊生)等人。后父亲弃文从商,能关心邻里公益,有声于乡。我七岁被送到嘉兴念小学。读书之暇,在大人们的指点下,常常临碑摩帖,尤好北碑金石文字,喜其劲挺豪放,有笔有刀。记得在中学读书时的一次全校书法比赛中,我写了一幅掺以北碑笔意的书法作品拿去参赛,结果取得了名次,得到师长们的首肯。 1943年(癸未),我的亲戚中有一位沈姓老表兄,曾在大收藏家虚斋庞莱臣家做过事,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比较熟。因见我如此嗜迷篆刻,便带我去拜访了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厂。福师看了我双勾的八家印稿和刻印习作后,甚是嘉许,表示愿意收我做学生,我欣喜万分。以后,在福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我先后又大量双勾摹勒了《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藏印》、《双虞壶斋印存》等秦汉印谱中好多印,终于窥得了秦汉印呈此精美绝伦之堂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研究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是如何继承秦汉,推陈出新,开创浙派的。与此同时,旁涉皖派诸家,承其可取之长。这段时期里,我双勾的印稿远比创作的多得多。因此,在我二十岁左右时所创作的印,于章法刀法上对前人古法已有所领略,这可能是这段时期“述而不作”的缘故吧。 观赏前人的原作印章是学习篆刻过程中,除勤奋临摹、努力创作外唯一一条“捷径”,这与书法上“观其下笔处”同样重要。我便在课余有意识地寻访书肆冷摊,购藏浙宗先贤印谱原石。然一个穷学生的经济条件毕竟有限,故我节衣缩食,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觅宝”。记得当时去得比较多的地方是宣和印社,于是便结识了方去疾和其胞兄、印社主人方节庵。我所收藏的旧印和印谱,部分就是购于宣和印社的。在我的收藏过程中,还得到福师的帮助,或掌眼或介绍。特别难忘的是当我终于觅到赵次闲的“涤尘庐”一印时,犹如神交的挚友忽然相遇。想起学印早年,学习资料匮乏,我便留意到余绍宋编辑的《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上,它每期都有历代印章的介绍。有一期上面介绍了“涤尘庐”这方赵次闲的精心之作时,我心悟手从,双勾临刻,感受颇深。现在此印拿在手上,似有和前贤倾心谈艺之感。 1947年(丁亥),经福师推介,我加入了心仪已久的西泠印社。同时入社的有秦彦冲、叶潞渊、吴朴堂、方去疾、高式熊等人。《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中记:“江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嘉兴人。王禔弟子,能治印。收藏八家刻印颇富。”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是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向前辈学习,不囿于一师一门,开拓视野,领略各种流派之精要。 1959年,我调入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三钢是家大厂,艺术方面的爱好者也很多。 江老篆刻 厂工会专管宣传的干部在得知了我的特长后,便请我在工余之时能去辅导,帮助他们提高书法篆刻上的素养和技艺。在画画的同时,打好书法基础,也实践一下篆刻。六十年代,中日邦交逐步开展。一次,一个日本工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要求三厂准备一份礼物。我就带领工人美术组成员刻了一套毛主席诗词《忆秦娥 ? 娄山关》组印,并做成一幅印屏作为全市工人的礼物送给客人,日本朋友欣喜万分,为这份出自工人之手的高雅艺术品深深折服。 自解放前夕到1959年之间,由于建立了家庭,要为寻找工作养家糊口而四处奔走,加上政治运动不停,开会学习繁忙,故无法用心于篆刻创作,福师那里也去得很少。进了三厂后,工作上虽是安顿了,但业余时间甚少。也就在这个时期,我的恩师王福厂于1960年3月去世。我是在数月后的《新民晚报》副刊上看到一篇纪念福师的文章,才知道恩师已驾鹤西归。我黯然伤神,悲从中来。十七年来,福师面命耳提,在我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使我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如今福师已去,而我将在艺路上独行,想到此地,怅然若失。没过多久,我从胡问遂那里打听到了同门吴朴堂的行踪,便与其恢复了联系,遂又经常过从,谈印论艺。 六十年代初,在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为庆祝建社60周年,集体创作了一部《西湖胜迹印集》,参加刻印的有高洛园、马公愚、王个簃、来楚生、钱君陶、吴振平、叶潞渊、唐云、秦彦冲、吴朴堂、高式熊、方去疾和我。该谱共收录印章55方,我刻了四方。由于我在开始工作后不再用原名,而以字行。1963年,纪念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的活动通知寄到三厂,因查无“江文信”此人而退回,故我未能前去参加社庆活动。现在想来,很是遗憾。一则社庆五年举办一次,老一辈印人陆续西归;二则文革浩劫不久来袭,又有印人死于非命,前辈、知己大半凋零,再无促膝谈艺之缘了。 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了,篆刻艺术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被钉上“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