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的悖论与调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孝道”的悖论与调试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中最为核心与基础的概念,然而孝道的理论体系内部仍蕴含着悖论,例如孝道产生个人与他人的对立以及孝行极端化将带来伦理矛盾。文章详细论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从这两个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中西伦理的不同路径以及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孝道应作如何的调试。   关键词:孝道 儒家 道德 实践 心性 理性   1、“孝道”引发的两个伦理问题   “孝”是儒家伦理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儒家认为,仁为人性之首,而孝则是为仁之首。孝让我们重视且合理地处理每个人最为切身的爱亲之情,同时将这种爱亲之情扩充出去,有差等地爱朋友、邻人以至于所有人,甚至万事万物。正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①。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由为孝之心出发,履行不同的道德义务。通过孝道,儒家将个人与他人和谐联系了起来,个人是在出于各种情感关系带来的道德义务中的人,即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从而在这种与每个人紧密联系的情感道德的基础上构建出一有秩序的社会。   1.1、“孝道”带来的人我对立   我们知道,儒家构想的孝道目的是可以让个人与他人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然而,会有因为要施行孝道使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吗?这就是第一个问题:如此强调孝道,那么在极度饥荒导致人相食的情况下,人为了赡养父母而去杀人,这是道德的行为吗?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提法颇似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   即取一常识论断,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并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其精确细腻的表达。如果又找到对以上修正或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以上过程又重复一遍。   所以这个问题甚至让我们考量儒家伦理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面对当今的学术状况,似乎也难以脱离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所以在这里还是试着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首先要说明的就是,孝道虽然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并不表明,在所有的道德行为中孝是最重要的、地位最高的。儒家伦理并不本于血亲,而是本于心性。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论仁,则仁是孝弟之本”“仁是孝弟之母子,有仁方发得孝弟出来,无仁者何处得孝弟”“孝弟在仁之外也。孝弟是仁之一事也。如仁之发用三段,孝弟是第一段也。”②所以说,“孝弟为仁之本”,并不是说孝是仁的本体,而是说孝是为仁之始。这个“始”不是指行为先后上的开端,所谓“仁者爱人”,“始”是指人心灵中爱的发端。若把孝作为仁的本体,则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因为要赡养父母而去杀人,是不符合孝所包含的“爱人”的内涵的,更不符合儒家推己及人的要求,不符合“仁”的要求。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③,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杀人之人能够放其已有四端的心吗?所以这个行为自然不可以说是道德的。   其次,儒家思想并不僵化,它是讲权衡与变通的。《孟子?离娄上》中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这里,淳于髡给孟子出了一个两难的道德问题,嫂嫂溺水,不救则丧失一条生命,而救则又违反了礼法。孟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变通,不可以固守于礼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判断一个行为道德与否,除了看其行为的动机,也看行为的结果。嫂溺而援之,是为了救人,并没有不道德的动机,其结果最多也是丢失名声。如果嫂溺而不援,虽是出于礼法,可结果却会造成亲人的死亡,若救人,不仅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保存和促进亲情。两相权衡,孟子认为是应该援之以手的。回到杀人赡养父母的问题,从结果上来看,不杀人无以供养父母属于不孝,杀人则不仁,两者看来都不能说是道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一个坚信并会践行儒家思想的人会做出另一个选择,即在保证父母不知情且另有人赡养的情况下自杀,以自己的肉身为食物。在动机上是为了赡养父母,在结果上即不违反自己的良知之心,也不会伤害到他人,造成个人与他人的冲突和对立。这种自杀行为不可归结为儒家漠视人的生命或者人不自爱,而是在这种两难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这种行为,恰恰是只有在体认到生命的珍贵,一直存养并能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天赋之心,体会到人不仅是独立的个人,更是与其他社会中人的有不可割裂的联系的人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的。   1.2孝行极端化   第二个问题,孝行的极端化,这里以海瑞为例。海瑞对其母的孝闻名于史,据说他不敢违背其母的任何命令与要求,甚至每晚与其母同卧。这种行为是不合于大众的道德观念的,然而其实际上又是孝这种道德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判断?我认为这是将孝推行到极端的行为。《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