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经》论文文化成因论文:试析《诗经》中的“女求男”现象及文化成因.doc

 《诗经》论文文化成因论文:试析《诗经》中的“女求男”现象及文化成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论文文化成因论文:试析《诗经》中的“女求男”现象及文化成因 摘 要:在中外古今文学艺术中,爱情无疑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而《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动人、最丰富、最有价值的也是婚恋诗。在这些爱情之花中,有一朵开得尤其夺目,当然也尤其短暂。这就是那些女了大胆爱慕男子,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动人诗篇,如《王风大车》《郑风溱洧》。而这些诗往往之所以出现在《诗经》中,在后世文学中鲜有见闻,主要是由于礼制影响程度较轻,周人生产生活习惯也客观上为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虽然说,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里,婚嫁并不是承两情之好而设,而是作为“往迎尔相,承我宗事”之用的,[1]但天性难禁,这其中还是有很多痴情男女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众多女子也抛开禁锢,追寻自己的意中人。作为反映周代社会和人民情感历程的一面镜子,《诗经》也真实地记录下那些勇敢而坦诚的女子。 在中外古今文学艺术中,爱情无疑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动人、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婚恋诗。在这些爱情之花中,有一朵开得尤其夺目,当然也尤其短暂,这就是那些女了大胆爱慕男子,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动人诗篇。《诗经》中明确表示是“女求男”之意的,大约有十几首,如《召南摽有梅》《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王风采葛》《王风大车》《王风丘中有麻》《王风山有扶苏》《郑风子衿》《郑风溱洧》《齐风东方之日》《小雅隰桑》等。现举出二例,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那些无视礼法约束的女子。 1.《王风大车》 [2]即便在我们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她这样的勇气还是比较少见的,更何况是在数千年前的上古社会。 2.《郑风溱洧 《毛诗序》认为“《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鲁诗》:“郑国淫辟,男女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乐,勺药之合。”[3]这些都是封建卫道士对这首诗的误读,抛开所有的既有价值观念,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首非常真诚的民间恋歌。 这里仅以这两首诗作为范例,《诗经》中类似这样的女子很多,她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最初觉醒意识。在几千年男权制度的压制下,“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女性都处在低于男性的地位”。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这样的女性意识的出现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二、产生这一现象的文化原因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原因,现试着探究一二。 1.礼制影响程度较轻 [4]这说明了礼在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5]确实,周代肇兴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确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周代虽已建立了礼乐制度,但必定要受殷商时代乃至更早时代的熏陶,殷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神本文化特色。这样,承袭着这股去古未远的浪漫主义之风,《诗经》中勇敢的女子们也大胆挣脱了礼法之禁锢,去采摘属于自己的爱情之花。 [6]而在新的社会制度确立之前,青年男女的择偶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尚处在较随意的阶段。 2.周人生产生活习惯使然 [7]十月至来年一月,因天气严寒,农人无法进行耕作,在此期间人们缺乏接触与交流之机会。待春日降临,万物复苏,人们到野外进行农耕。且在春光明媚之时,也是女性到郊外进行采摘活动的大好时节,如采葛、采桑、采薇、采卷耳等等。同时古人在这个季节还有许多风俗节日,如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上巳”与“尚子”谐音,本来是古人为了求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游乐活动,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的情势下,“女求男”之诗也便应运 以上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形成《诗经》中众多“女求男”诗歌出现的原因,礼制影响程度较轻是其主要因素,但是周人生产生活习惯也客观上为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三、后世文学中“女求男”现象极少出现之原因 “女求男”在《诗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最为强烈,但它就像那炫极一时的昙花,随即也就枯萎了。后世文学中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直白、大胆、坦荡的女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思想,而儒家所安身立命的根本便是“礼”,他们不允许有任何僭越礼制的行为发生。“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伦理纲纪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同时“男尊女卑”这种观念如大山一样紧紧压抑了中国女性几千年,她们再也没有主动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等待她们的只有“被安排”与“被选择”。所以相对礼制较为松弛,民风较为淳朴的西周时期,后代的女性受到了太多的禁锢,就连自由平等的爱情都已成了奢侈,更何况女性走出闺房,去寻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呢? 四、总结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女求男”之类的民间情歌是有其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它植根于周代社会开放淳朴的土壤,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上古人民崇尚自由恋爱的风俗,

文档评论(0)

8882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