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主讲教师:杨国学
授课班级:00级1班
01级1、2班
授课时间:01-02学年第一学期
02-03学年第1学期
课时计划:5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1、8
目 录
教 学 前 言 2
第一编 先秦文学 4
绪 论 4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4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4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6
第一章 上古神话 7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7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7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8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 9
第二章 《诗经》 10
第一节 《诗经》概说 10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13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19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9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20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20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21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24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25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6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27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27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0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31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33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35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36
第一节 关于“楚辞” 36
第二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36
第三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38
第四节 《离 骚》 39
第五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44
第六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46
教 学 前 言
(1课时)
一、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基础;
2、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
3、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历代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2、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的传承,——形成“史”的框架。
3、文学史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史离不开作品作基础,而作品要从史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中文学史和作品二者的比例:先秦文学约为40:60,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约为50:50,元代以后文学约为60:40。
四、关于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
(一)教学。多年来,古代文学的教学大体上有两种模式:
1、以文献的考据为主,重原始资料的考证、阐释;
2、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
拟在教学中尝试着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对文史哲一体的作品要注重文献的考据和文意的阐释;对纯文学作品,要突出艺术鉴赏。同时尝试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堂讲授为主,兼以讨论课、自学课的形式。
(二)研究。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要交给学生讨论。同时经常出示研究论题,介绍资料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写好年度论文。
(三)学习。八个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所谓“只管耕耘”,就是要多读作品,多背诵作品,多读一些相关的研修书(教材后面所列),尤其是要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诵读,这是学习古代文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走。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没有“拿来”,就没有吸收、消化、继承、发展。而领悟和理解只能建立在“拿来”的基础上。
所谓“不问收获”,就是说不要时时处处抱着功利和实用的眼光去学这门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过去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实用主义的狭隘教育观中解脱出来,从浮躁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要静下心来,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要培养一种高雅的书卷气;还要有精神投入,感情投入,要把自己燃烧进去,不要隔岸观火;要用心去感受那些古代精英们的大智大慧的头脑,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言谈举止文明了,思想成熟了,写作时文思通畅了,这就是收获。所以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不在眼前,而在以后和将来。
五、教材介绍(与其它教材比较):
《中国文学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六、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共6章30节内容,54课时。具体教学安排见“教学日志”。
七、布置本学期的背诵篇目(在作品选上标记)和研修书目(见文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