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现实里他所期望的并没有实现,所以小说的结局是凄婉的悲剧。二老追求诗意的爱情,拒绝了功利的碾坊婚姻,战胜了大老务实的恋爱,却最终难以摆脱爱情悲剧的延续和人生无常的宿命摆布。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郁闷地死去,留下一个孤寂的翠翠独守渡口,企盼着傩送的归来。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正是其悲剧现实和命运所致,也是作家对现实清醒痛苦的感悟。这里也折射出沈从文生活在边地、长期受压的历史积淀的沉忧隐痛,以及对“神性”和无常命运左右渺小的人类的无奈感叹。 《边城》的结尾似乎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表面平淡如水,仔细体味却意境苍凉,充满隐忧,绝望与希望并存,令人感伤而无奈。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没有过失,但是人生不能圆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悲凉的底蕴宛如一隙清流从山涧纡徐流出,绵绵无尽,不知归处,永难结束。 沈从文一方面试图在文学世界中构建并挽留住湘西的美好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又清楚地悟到湘西的美好神话的无法挽回的悲剧必然性。其实整篇小说在美丽悠扬而诗意的牧歌中一直时隐时现地低回着哀怨凄楚的挽歌的副调。作者对湘西的感情是复杂的,既爱,且怨,又忧。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祖父的猝死以及白塔的猝然倒塌,象征着古老原始的湘西神话无可逆转的终结,表达了作者对湘西现实的忧虑与不满,寄托了作家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因此,我们可以说《边城》是乐园和挽歌共融的诗意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牧歌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老舍及《骆驼祥子》、《正红旗下》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满族,旧时叫旗人。1900年,父亲舒永寿(正红旗护军甲兵)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阵亡殉国。还不到两岁的老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昏睡了几天才躲过了一劫。1905年(6岁)入私塾,1909年(10岁)后,先后在西直门、南草厂等地的市立小学、中学读书。1913年(14岁),由于家贫,考入免收学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0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 * 第五章 中国现代文学 名著精读(二) 一、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 1.茅盾 生平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从此“茅盾”名达于世。茅盾于1920年正式介人文学圈,是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与人生发生关系的作家之一,1921年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1933年前后进入小说创作黄金期。 茅盾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也以充沛的精力、辛勤的劳作和渊博的学识,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杂文作家,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外国文学翻译家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开创了30年代“社会剖析小说”新的文学范式,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在文坛留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著称,是当之无愧的长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以深广纷繁的社会生活,宏大繁复的艺术结构,传神立体的人物塑造,丰富生动的文学语言而与一般作家拉开了差距,成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一生获得“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托尔斯泰”、“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传记作家”等诸多美誉,堪称中国的一代文豪。 2. “社会剖析小说”的经典之作:《子夜》 《子夜》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是茅盾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的一个异数,很少有作品像它的命运那样大起大落、毁誉纷呈。1933年,《子夜》的出版轰动了文坛,在评论界、出版界和读者当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鲁迅、瞿秋白、冯雪峰、朱自清等都撰文给予充分肯定和褒扬。 1933年称为“子夜年”,开明书店在三个月内,印了四次,截止到1949年前共重版了20多次。上海读者争相购买此书,其“销路空前”堪称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