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糖还原酶基因5′端(AC)n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oc

醛糖还原酶基因5′端(AC)n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醛糖还原酶基因5′端(AC)n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醛糖还原酶(AR)基因5′端的(AC)n的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型DM患者119例为DM组,根据其同时伴(+)或不伴(-)DN与DPN,将DM组分为四个亚组:DN-/DPN-组、DN-/DPN+组、DN+/DPN-组、DN+/DPN+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2例为正常对照(CON)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尿素/甲酰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法分析各组AR基因的二核苷酸(AC)n串联重复序列的多态标记,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各组中Z-2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DN+/DPN+组最高,在DN-/DPN-组最低;Z+2等位基因频率在DN-/DPN-组显著增高,在DN+/DPN+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纯合子Z-2/Z-2基因型频率在DN+/DPN+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而纯合子Z+2/Z+2基因型频率在DN-/DPN-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Z+2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N及DPN的保护性基因;Z-2等位基因是DN易感基因,而病程和Z-2等位基因可能共同促进了DPN的发生。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醛糖还原酶;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DN)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均为较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同样在DMA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则是目前最受重视的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山东地区2型DM患者AR基因5′端的(AC)n的多态性与DN、DPN易感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9年WHO诊断标准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住院或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119例为2型糖尿病(DM)组。根据其同时伴(+)或不伴(-)DN与DPN,将DM组分为四个亚组:DN-/DPN-组、DN-/DPN+组、DN+/DPN-组、DN+/DPN+组。其中DN诊断标准为6个月内连续3次测定UAER≥20 μg/min,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尿白蛋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DPN诊断标准:(1)肢体感觉及运动神经障碍症状:如患肢麻木、针刺或灼热样疼痛、蚁行感或踏棉垫感等;(2)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3)肌电图检查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减慢;(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以上患者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甲状腺、垂体疾病等其他内分泌疾病。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2例为正常对照(CON)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来自山东地区人群,彼此间无血缘关系。考虑到随年龄增加致机体老化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本次研究排除年龄65岁的患者,入选的DM患者病程均7年。DM各组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高于CON组;DM各亚组中,DN-/DPN+组及DN+/DPN+组病程均显著高于其余各亚组,其余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见表1。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取冻存抗凝全血0.5 mL,用solarbio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提取DNA,-20 ℃保存。   1.2.2 聚合酶链反应(PCR) 引物序列参考文献[1]设计,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上游引物:Pr1 5′-GAATCTTAACATGCTCTGAACC-3′,下游引物:Pr2 5′-GCCCAGCCCTATACCTAGT-3′。PCR反应体系共25 μL:10×Buffer2.5 μL,dNTP、TagDNA聚合酶各0.25 μL,Pr1、Pr2各1.0 μL,模板DNA2.0 μL,灭菌三蒸水18 μL。参数如下:94 ℃预变性5min多30 s,94 ℃变性1min多30 s,56.5 ℃退火30 s,72 ℃延伸2 min,共33个循环,末次循环后于72 ℃延伸10 min,4 ℃保存。取10 μL的PCR产物与2 μL加样缓冲液混匀后,于120 g/L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100 mV,15 h),保持低温。凝胶用硝酸银染色法显示结果。   1.2.3 DNA测序 选取部分基因型为纯合子的PCR产物送上海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测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Q检验,并确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