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也许》《再别康桥》 长春版.docVIP

八年级语文 《也许》《再别康桥》 长春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二《也许》《再别康桥》长春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也许》、《再别康桥》 【具体教学内容】 《也许》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 2. 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 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 2.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体会作者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课文知识分析 一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 二 现代诗及作者介绍 现代诗: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是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二十世纪20﹑30年代之交,多种新诗流派的形成:浪漫主义诗歌(郭沫若、成仿吾、冯至)、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戴望舒)、现代派(艾青)。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徐志摩、闻一多均为主要成员。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致力于诗体的输入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闻一多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张新诗应该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满讽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激愤地表示出了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三 写作背景: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四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五 研读赏析。 1. 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