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初中生作文中培养审美观.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审美中学作文,作文中学审美 前不久,我校举办了一次初中生小论文大赛,要求学生针对现在流行的东西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参加了阅卷工作,看到几篇文章,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学生《谈早恋》中这样写到:爱情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谈,为什么我们一谈,你们这些大人就干涉。他最后还写到“早恋无罪,早恋受罪。”并呼吁:“老师们,家长们,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人的自由,也让我们享受一下爱情的美好吧!”另一学生《我的头发》中这样写到:头发是属于我私人的,男生留长发,女生离子烫,又没犯法,老师管得着吗? 从这两例可以管窥目前一部分中学生以丑为美的现象比较严重,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审美中学作文,在作文中学审美。 我认为写作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写作教学和文学理论共同关注的课题,它的健全和培养是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对学生作文审美感受的培养又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 所谓审美感受,是指写作主体以一定的科学的、艺术的审美目光,以“主动的应激性去接受感觉并使感觉和悟性构成一种协同关系”。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这种“唤起”的过程便是审美感受。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谈谈看法,以管蠡之见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写作原理告诉我们:“文学写作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积极关照。这种关照的主要特点,集中表现为主体以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感知为起点,经由情感的融注、想象的参与、理性的导引等过程,而最终创造出一个虚的实体来”。这就是说,作为“起点”的审美感受,其实是作为客观外界进入写作主体的第一接触点,是连接客观和主观的一条纽带,是写作主体打开大千世界进入审美创造的一把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咎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辩识的心,自然难免把“宝玉”当“顽石”了;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茫茫然,浑浑然,无法使“璞玉”变“宝石”。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作为表达主体的写作心理机制的不健全。刘勰所谓“登山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瑞士学者阿米尔所谓“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并不是就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而言的。写作终归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我们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宝玉”也只能是“顽石”了。更明确地讲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学生缺乏研究、探索周围各种事物的兴趣,缺乏敏锐感受体验生活的能力,难以辨别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另一方面即使有感触,但难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使情感彼此融通,使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启发,相互诱导,不能使感受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总之,没有审美感受,写作这扇沉重的大门便无法打开。?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常见老师春天领学生去踏青,秋天引学生去郊游,但写作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华秋实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识的景“物”,缺乏内在的神韵,师生为之索然。? 的确,长期以来说惯了“文学来源与生活“的教师,不自觉地把文学素材与生活划上了等号,而忽视了写作者内因作用的存在。这种意念上的偏差,正是师生怨天尤人的根源。而实质上,生活人人有,而作家却不是人人是。道理很简单,生活并不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否则走马观花或盲人摸象,只能导致学生写作激情的消退,写作兴趣的淡化。? 纵观古今文坛,古人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全不在风月花鸟有情缘,皆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花间蝴蝶成双对”尽是梁祝的忠贞之情;“城春草木深”则是杜甫的国破之悲;同是“东临碣石”,曹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泽东则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同在天地间,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把握并不相同,这正是艺术家独具慧眼之处。这正如《礼记?学记》所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声则小鸣,叩之以大声则大鸣”,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叩”看作是我们引导学生作文时对生活的主动感受,那么这里的“鸣”则

文档评论(0)

kxiachi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