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创新.ppt

浅谈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创新.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个问题 问题一:我们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 问题二:我们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三:怎样进行学校课程创新? 问题一:我们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核心的价值观,强健的体魄、信息收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积极的人生观等等) 为实现育人目标: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设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出校本课程的课时空间,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两条线索:学科课程、经验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目标上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内容上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实施方式上具有强制性。一般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高中:必修+选修)是整个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 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特点。一般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湖南:科技活动)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侧重学生的兴趣,学校的特色、学校以及社区资源的利用。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不同的课程分别担任不能的培养目标,整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问题二:我们的课程开发实施情况如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若有若无的,形同虚设的,远远没有实现其课程设置初的目标——担任学习方式转变(四大目标目标一)。 4、地方课程以各种文本形式,以松散的形态,打着各种口号进入课堂,使我们课堂成为认知的课堂。 5、校本课程,大多成为学科拓展的课程、学科深化、补习的课程。文本为主的课程、获得间接经验的课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从学生需求出发的、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课程。 (二)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相对教弱 1、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大突破; 2、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混乱,校本课程是个框,什么东西往里装; 3、充满生气活力的,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踪影难觅,校长感叹:当司机容易,当苏霍姆林斯基难。 问题三、如何改变现状,创新学校课程文化? 一、切实转变观念,了解新的课程观,形成课程意识 转变才会放手,放手才有生成。 后现代课程观:上个世纪70年代从英国开始兴起,遍及欧美发达国际以及我们我们周遍国家一种新的思潮,世界各国知识观、课程观都在发生变化。这种知识观的变革性、开放性与整合性以及个体主观体验的重要性与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新的知识观 (1)知识是对开放、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稳定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 (2)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非终极真理; (3)知识不是单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是个人经验的统合; (4)知识是作为整体对自然、社会人类的统合的解释,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后现代课程观,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新的课程观也发生变化。 (1)课程是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体化的内容; (2)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究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开展,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探索受到重视。 (3)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课程目标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4)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5)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掘和创造知识。 总之,新的课程观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以开放、弹性、综合性为特征。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和感知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 二、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加大力度,否则课堂教学高效、有效只是一句空话。 1、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可拓展(本学科、其它学科)、重组、整合、删减,方式:主题探究学习、类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等。 上海: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 一年级,语言发展期,少写字,多认字,加强阅读,增加英语课程;逻辑思维弱,不开数学课

文档评论(0)

kxiachi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