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惩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学生犯错,你会惩罚他们吗?”这是不少青年班主任常问的问题。   缘于此,我一直想着能否有机会谈谈我对惩罚的看法,谈论这一问题,对我而言是一种自我梳理;对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种参考或借鉴。   一、想明白,说清楚――实施惩罚的前提   想得明白,即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不是因为应激下情绪失控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而是在冷静思考下,经过仔细掂量与深思熟虑后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其目的不是教师因为内心的恐惧,试图控制学生,而是促成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与成长。这里谈到的仔细掂量,应包括对学生身心特点的评估,对学生成长历程特别是童年创伤和家庭教育的评估,同时还有对错误性质与犯错程度的评估。   说得清楚,即在实施惩罚教育前后,能对学生以及家长说清楚三个核心问题:犯了什么错,为何用这种方式惩罚,通过惩罚可获得怎样的成长。换言之,惩罚要合情合理合法,且让学生心悦诚服(注意,这里需要鉴别学生是否是因班主任的强势和权威而“委曲求全”)。   有老师可能会疑惑为何我没有提及公平公正。有老师认为,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全班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班主任也算入其中,班主任犯法,与学生同罪论处,才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典范。但既然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做到“因材施罚”,就要仔细地对学生的诸多情况做评估,每个孩子接受惩罚的方式、程度以及过程应是不同的。在公平公正的外在包装下一刀切,管理简单化的一视同仁不是真正的公正公平。但如果,两个不同的孩子犯相同的错误,例如迟到、未完成作业等,接受的处罚又完全不同,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是否能服众?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两种矛盾,或者如何扬长避短?这时,想得明白,说得清楚就非常重要了。在我班,若是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原则性问题全班一个标准,一定严惩不贷,违法者移交司法机关。非原则性问题,甚至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如迟到、违纪、作业马虎等则需要一定的弹性。这样又会出现三个新问题:惩罚措施谁制定?谁监督实施?如何评价?   二、游戏精神――促成惩罚由外在接受转向自主接纳   惩罚教育多数情况下是外在性的:犯错了,根据规则(甚至是教师临时性的)接受惩罚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如何转向自主接纳呢?其实完全自主是极难的,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除了那些对自身要求极高的人,没有几个是心甘情愿接受处罚的,即使是为人师表的我们,很多时候的自我惩罚也是被迫的(据我观察,那些与学生共同受罚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也是以达到管理与控制学生为目的的)。所以,我接下来对惩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也只能算得上是对以上现象的缓解与探索。   1.让惩罚对号入座   多数情况下的惩罚不被学生接受的原因之一就是惩罚的形式太单调了,千人一法,千错一法。在新教师培训会上,与会老师在写若学生迟到了能采取哪些惩罚方式时,几乎千人一律――扫地、抄课本、家长负责、站办公室、写检讨书等。究其原因,这些惩罚方式是被“传承”下来的。当年他们的班主任用的也就这几条。这些惩罚措施有两个致命伤:一是错位,二是消极。简言之,这些惩罚措施之所以“有效”,是学生不想被消极体验所笼罩而妥协。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生命的成长意义不大,还极有可能因此使得惩罚项目变得消极。例如迟到罚扫地就是一例,对于迟到的学生,正确的做法是探究迟到的原因,并通过惩罚帮助其不再迟到(前提是惩罚教育的必要性)。若惩罚扫地,无非是抓住了现在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经过劳动培养对劳动产生排斥的心理进行的措施。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愿意再迟到是不想劳动,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已经成为一种比迟到更可怕的消极体验。学生在迟到问题上的改变完全是基于对劳动的恐惧而非对迟到的反思,同时劳动这一美德教育也被披上了“表现不好的学生接受惩罚”的恶名。在这样的班级里,以劳动教育形成美德几乎成为奢望。   不仅如此,深究下去,若出现劳动不认真的问题又怎么惩罚教育呢?班主任就得找一个比体力劳动更能引起学生恐惧体验的惩罚方式,例如,抄课文5000字。持这种教育思维的老师,慢慢地也能形成一整套惩罚措施,施展开来,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坚持下去,就成“体系”,但学生的成长能否实现姑且不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阴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强烈呼吁惩罚的目的不是增强学生恐惧,以使其得以改变,而是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得以生长,惩罚教育需要对号入座。   2.让惩罚具有游戏精神   如何才能对号入座呢?不妨以游戏精神实施。人的本性虽然趋利避害,但有一个非常宝贵的特质――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每次新接班级,我都会启动一个“班级吉尼斯纪录创造者”的游戏,以记录个人与集体保持良好状态的最长时间。例如迟到问题,我们采用到校纪录来解决。“个人按时到校纪录”“小组按时到校纪录”“全班无迟到纪录”等竞赛结果,都将记录在案。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