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docVIP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41   中图分类号:R272.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86-02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   通讯作者:王霞芳,E-mail:xiafang1218@yahoo.cn   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   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若脾病失治误治,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而生痰,痰湿上逆,分清泌浊功能减弱,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咳喘由此而生;脾虚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若肾阳亏虚,肾气不足,肾不主水,关门失利,水湿乘机泛滥。王师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咳喘病,如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持续发展至某一阶段,会出现肺脾两虚兼有阳虚之证,或脾肾两虚之证,出现咳喘痰多、气短乏力、纳呆腹胀、大便稀溏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 苓桂术甘汤应用分析   王师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每多运用本方治疗小儿哮喘因脾阳不振,痰饮内停,水饮射肺所致的咳喘、痰多清稀、大便散烂或水样、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细等。苓桂术甘汤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君臣相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停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体现了治痰之源以治本之意,脾旺则水湿自化。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阳健脾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四药配伍,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是治痰饮之和剂。   王师认为,小儿咳喘有因外感寒邪而起,或素体脾胃薄弱,痰湿内蕴,外感寒邪而发。外寒内饮者,咳喘多痰,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兼有恶寒者,宜合小青龙汤加减;痰浊壅肺者,咳而胸闷,痰色黏稠,呕恶纳差,宜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寒痰阻肺者,咳喘多痰,痰白清稀,畏寒肢冷者,宜合理中汤、三拗汤,温中散寒、化痰止咳;脾肺两虚,咳喘而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者,宜合六君子汤健脾补肺、化痰止咳。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儿,男,8个月,2010年7月12日初诊。患儿出生2个月时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近5个月咳嗽不断,喉中痰鸣,时有气喘,纳食呆滞,大便每日5~6次、糊状、深黄色,小便短少,舌淡红,苔薄白腻,指纹稍紫见于风关。证属中阳不足,痰湿内停。治宜温阳化饮、止咳平喘、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0 g,桂枝3 g,白术10 g,党参1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桔梗3 g,紫菀6 g,炙百部10 g,浙贝母10 g,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28日二诊:咳和喘平,胃纳稍增,昨日大便散泄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