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docVIP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怀旧”   摘 要: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是现代性的复苏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作品怀旧情绪也一直纠结其中。本文试图在现代性视域下就当下的知青文学、图文文学和影视文学中的怀旧现象来分析怀旧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 怀旧;现代性;知青文学;图文文学;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1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36-04   一、知青文学:怀旧中的反思力度匮乏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是现代性的复苏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作品的怀旧情绪也一直纠结其中。20世纪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有怀旧的因素,此时的怀旧情绪是伴随着对“文革”时期苦难的控诉而产生。   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中(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有“知青作家”和“归来作家”以及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作家)知青作家的怀旧情绪是最明显的。对知青作家而言,1968~1979年的这场席卷全国城乡、涉及千百万人命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知青文学即是这一历史记忆的文学书写。   当年还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狂热的理想与激情的驱动下,放弃一度引以为自豪“红卫兵”身份,离开生活的城市上山下乡,来到祖国的农村边疆。但到了农村后,激情和理想被无情的社会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要回城,为了回城他们又一次放弃了无法解脱的“知青”身份。返城后,在清算文革、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氛围中,文革时颠倒混乱的秩序正在恢复与重建。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各司其职了,唯独知青群体带着迷惘,心存惶恐,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因为知青们虽然回了城,有的也有了工作,但是他们发现在新的秩序中,竟然没有自己的位置。现实将他们从政治幻觉中唤醒,又冷酷地将他们推向社会边缘。新时期初期,知青文学是失语的,但返城的知青群体中也有奋发图强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学习,参加高考,在社会秩序中获得一席生存之地,有了想书写“这一代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的冲动。   由于时间、地域和插队方式(如所在地自然条件的艰苦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等)不同的原因,知青作家的回忆有所不同。刚开始返城后的一段时间,最初看到的是被历史所扭曲的一面,是对失去青春的痛苦感受、愤怒的控诉和追回补偿。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陈建功的《萱草的眼泪》、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作品中,有对人生信仰被愚弄的愤怒,有对“文革”悲剧的揭露与控诉,而这种感伤情绪又被某种离奇的情节所支配。作家们更多地是从政治层面(少数作品涉及到了文化层面)去回忆和述说这场动乱恶梦,在描写具体生活时有意夸大了“伤痕”的程度。   随着这种悲愤、激动的情绪过后,反思思潮袭来,随着对知青生活的重新审视和挖掘,许多日常、丰富和复杂的层面正在逐渐进入知青作家的视野,知青作家对过去的展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控诉转向留恋。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蹉跎岁月》、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古华的《爬满青藤的小木屋》、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等,这些作品有的写乡村令人留恋的自然景色和风土;有的也表现出被蒙蔽、受欺骗、有苦涩、有迷惘、有矛盾的下乡生活,但更热衷表现的是战天斗地的理想和“青春无悔”的感情;还有的写知青厌恶物欲横流的城市生活,回到寄托着自己理想的农村中去,知青们受益于上山下乡的造化天工。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从伤痕到反思,从失语到发出声音的知青文学缺乏“对反现代化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认识,也不探讨现代性,即城市生活的变化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1]只是匆匆回味了一下青春的彷徨、苦涩与怀念,举起一面理想主义的旗帜,进行一番自我美化。   现在的梁晓声们已经遭到了人们的反诘:既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既然厌恶城市生活,为什么你自己不回北大荒去?2011年,在知青文学中成就较大的叶辛完成了“知青三部曲”,从知青时代的《蹉跎岁月》,到后知青时代的《孽债》,再到现在的《客过亭》,叶辛的笔墨跟随着知青一代人的生活脚步,完整地刻画出他们的命运轨迹。但除了《孽债》独特的视角,引入了“他者”,一群被父母当年遗弃在下乡地的孩子,相约结伴从千里之外的边疆云南到东海边的上海寻找父母的一段特殊经历。其它的作品依然没有跳出知青文学“自我”的情感逻辑,甚至最后一部《客过亭》将笔触伸及即将步入老年的知青,讲述6个上海知青在三四十年之后,回到了他们曾奉献青春的贵州山乡,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失落,但是更多是一切喧嚣归于平静后的那份深切的追忆,这样的追忆除了增加了人生、命运、爱情的种种偶然和神秘外,再无其它创新。知青的怀旧也许契合了当下社会人们的怀旧心理,但这样的知青文学写作犹如沙滩上建成的城堡,缺乏坚实的支撑,作为受压情绪的渲泄是合理的,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