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救救中国儿歌.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OS!救救中国儿歌 引子 中国儿歌曾饱含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   文_内陆飞鱼   一大群热爱回忆的遗老遗少,借着音乐的名义在各大电视台以选秀、老歌新唱、老黄瓜刷绿漆的方式齐刷刷消费畸形的华语流行音乐时,看着小学、幼儿园里孩子们孤单的背影,吃惊地发现我们长期忽略了对一个群体的音乐培养,这个群体叫儿童,他们需要的音乐叫儿歌。九十年代以来,国产儿歌就永远停留在吃老本的分水岭上。   在“儿歌”这两个比较学术化的字眼没出现的几千年前华夏大地,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童谣,像风筝一样飘荡在农业时代孩子们的天空,它以极其地域化、方言化、口语化的生动谐趣,感染了街巷里弄、深山孤村里的老少妇孺,教化与娱乐作用,不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启蒙文本所能企及。   中国式童谣被儿歌替代,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和文学上的白话文运动呼应的“学堂乐歌”风潮,一群留洋回来的摩登知识分子,包括像李叔同、刘半农这样的大师,借鉴西洋音乐、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新音乐形式,在新式学堂中引入和普及现代音乐教育,创作了一批像《送别》这样蜚声海内的“泛儿歌”。   儿歌多为学院派、知识分子背景的音乐人创作,曲式整饬,内容书卷气,童谣就野趣很多,俚俗逗趣,言之有物,甚至有能在各种历史阶段影射现实,形成谶语的效果。1949以降的儿歌创作活跃在1966以前和1976以后,意境明朗,情感灿烂,视野开阔,有社会主义美学特有的理想主义情怀。特别像八十年代的《春天在哪里》、《我们的田野》、《歌声与微笑》超出儿歌的范畴,广为传播。   从19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式微,创作者进入尴尬境地,连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乐歌”之类的提法都是昙花一现,儿歌进入衰竭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几乎上演的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样的老歌回忆录。现在星星不见了,儿歌越来越稀薄,几乎没几个人知道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   儿歌衰竭背后,是很多孩子纷纷早熟,七八岁就摇头晃脑地唱起了大人们的情歌,一知半解,却自得其乐。随着网络音乐、手机的普及更加速了这种恶趣味和怪现状。在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乡下小孩在过江轮渡上摇头晃脑地唱着《两只蝴蝶》,其神情投入程度,既滑稽又让人觉得怪诞。   另一种无言反抗是,孩子们接受恶搞的衣钵,篡改老儿歌,炮制了一批灰色儿歌跟“黑色童话”对仗,比如“我去上学校花儿对我笑”改成“我去上学校背着炸药包”。今年年初左小祖咒的儿歌专辑《这小小的葡萄我从来没吃过》也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反抗。   美国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醒说“我们必须记住,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他认为电视、网络等媒体毁掉了孩子们的童年。工业时代的紧张、烦躁、势利,处处都是隐形的三聚氰胺,吞噬了农业时代舒缓的童年,让一代代人身心提前早熟。   如波兹曼所言,大人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缓冲区,诗意欠缺,物欲泛滥,城市的独生子女早早地丧失天真可爱,抱着iPad,玩着iPhone,沉迷于暴力游戏,满口粗鄙的网络语言;在农村,很多大人出来打工,孤寡老人守着孩子,土地荒芜,村庄空巢,城里城外,孩子们的童年越来越孤单或者越来越被物质娇宠包围。   上个世纪鲁迅说,救救孩子!现在我们先来救救儿歌吧!抢救儿歌还得先从抢救大人开始,恢复大人的未泯童心,唤醒他们心底沉睡的心志,复苏对美好诗意的想象力,和孩子们一起玩,像孩子一样观察、学习、思考,跟孩子做朋友,听孩子的心声,最后写出孩子们爱听爱唱的新儿歌。我们能不能期待这一天到来?! 现状 儿歌消失 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急遽靠拢   以2000年为界,在这一年之前与之后出生的中国人,仿佛拥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童年。就算是90后,对童年的歌唱记忆仍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送别》、《卖报歌》。而当前出生于新千年之后的一代儿童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我刊记者针对分别位于上海静安区、浦东新区的两所小学的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针对“现在班级或者学校同学中最流行哪一首歌”这一问题,其中一个班级全数给出的答案是《江南style》。而被问及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歌手时,《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三寸天堂》等几首歌仍居高位,而徐良、汪苏泷、蔡依林等歌手的歌也被多次提及。在对家长的采访中,上海有二位年轻妈妈表示自家孩子近来最经常唱的是《江南Style》和《甩葱歌》,一位爸爸则惊讶于儿子已将鸟叔新歌唱得滚瓜烂熟—“不是《江南style》,是鸟叔的新歌,新歌哦”,至于这首鸟叔新歌的名字,这位爸爸说,“你问我名字,我怎么知道?”   课堂篇 教材里都是十几年前的老儿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