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M2.5及其概念股(原创)
(2012-03-18 17:28:38)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可入肺颗粒物
β射线法
2012年5月21日, 环境保护部为做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第一阶段的监测实施工作,制定了印发《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所有的监测点位都要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展试运行;12月底前,按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目前,环保部在全国共有国控站点1436个,而这次公布的首批开展PM2.5、CO、O监测的国控站点共计505个。其中,四个直辖市的国控监测点位数分别为:北京12个,天津15个,上海10个,重庆17个。各省份除河北、浙江、江苏、广东参与城市较多外,其他各省份首批被纳入监测的多是省会城市。PM(particulate matter),意为“颗粒物”。存在于我们身体周围每天生活离不开的空气是由恒定气体成分和可变气体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氮(占比78.12%)、氧(占比20.95%)和氩(占比0.93%)、氖、氦、氪、氙、氡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和尘埃,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空气中分布着呈固态或液态颗粒状的大气颗粒物,根据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又可分为10um﹤空气动力学直径≤100 um(微米)的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0)和2.5 um﹤空气动力学直径≤10um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又可根据空气动力学直径细分为2.5 um﹤空气动力学直径≤10um的粗粒和空气动力学直径≤2.5 u m的细粒(PM2.5),或称可入肺颗粒物。由此可见,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PM100)能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PM10)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PM2.5小于10微克/立方米是安全值,PM2.5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时,人的死亡风险比10微克/立方米的情形约增加15%。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大气颗粒物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总悬浮颗粒物(TSP)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几乎没有危害,而粒径在10um以下的颗粒物(PM10)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污染物,并且细粒(PM2.5)的危害性比粒更加严重。科学家研究证明,由于细粒(PM2.5)绝大部分能通过人体支气管,直达人体肺部。当灰霾天气出现时,细粒(PM2.5)所携带的污染物,不仅可能损伤支气管黏膜,引发感染,而且还会加重慢性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诱发动脉硬化、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美国科学家通过对1982年至1998年期间所得到的50万例数据分析表明: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每增加10ug/m3,肺癌致死的危险就增加8%,心脏病死亡率则增加6%,总死亡率增加4% 。另外,由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使得致癌、致畸、致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002年美国纽约大学药学院的研究表明,PM2.5和肺、心脏病所导致的死亡有关,该研究对于长期生活于污染空气下易于诱发肺癌之说,己获得确定的证据。可吸入颗粒物(PM10)除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外,还会对能见度、酸沉降、云和降水、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造成重要影响。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伤害很大。据统计,在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我国大气科学家经过长达十多年研究已经基本摸清入肺颗粒物(PM2.5)的来源:一是来自自然,如海盐粒子、土壤粉尘等;一是来自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颗粒物,来自于工业、电力、交通等等生产活动产生的细粒(比如机动车尾气、机械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火力发电站等的煤烟尘)等,以及由气体向颗粒物转化而生成的二次气溶胶(比如硫酸根粒子、硝酸根粒子以及氨粒子)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PM10)已成为近些年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可吸入颗粒物(PM10)组成成分中,入肺颗粒物(PM2.5)平均占到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50%-80%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