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年的N件小事儿
1
说起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关于儿时在老家过年的回忆,总是从一口砂锅开始。
小时候,爷爷是我们家年夜饭的首席掌勺。通常在年二十八清晨,爷爷就会在客厅架起一口巨大的砂锅,把柴火一根根放进炉子烧旺,然后把备好的各种原料分层装入锅内。猪大骨要放在最下面,以防糊锅,还有鸡肉、鲅鱼、海带、豆腐等,葱姜料包可以放在稍靠下一些,最上面用大白菜帮围在锅沿,然后再把盐、白糖、料酒、醋加入锅内。
之后,爷爷就像一名虔诚的教徒守候着那口砂锅。大火先煮沸,再用小火慢慢地“酥”。这个“酥”的过程,一般要12小时左右。爷爷坐在砂锅旁边的小板凳上,时不时把汤从侧面舀出,再从顶端加入,以保证每种菜都能吸收到调料的味道。太阳升起又落下,待顶部白菜帮变色了,酥锅就可以出锅了,柴火将各种材料的味道混合到一起,那口味至今想来也是极好的。
“好吃不如饺子,自在不如躺着。”这是过去爷爷经常说的一句俚语。关于饺子的来历传说有很多,我最喜欢一种解释:“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在老家,除夕的饺子通常是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一起包。一般从下午就开始进行包饺子准备了。和面、擀皮、调馅,分工协作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到了8点多春晚开始的时候,全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围在一起包饺子。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饺子也开始下锅,我们裹上厚厚的棉衣跑出去放鞭炮,接财神,从冰天雪地的户外回到家里,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也上桌了,新的一年就从这种热气蒸腾的喜悦中开始。
家中老人坚持大年初一的饺子吃素馅的,可以用豆腐、粉丝、香菇、木耳、菠菜、韭菜等入馅,预示一年里素素静静、平平安安。老人们教导,皮薄馅大,是对一枚水饺的标准要求。最理想的皮是形状浑圆,中间略厚而边缘略薄,这样才方便装馅和包起时边缘的粘合。高水平的饺子皮铺在桌上是有立体感的,边缘晶莹剔透微微翘起,只不过,这门技术到了我们这一辈几乎“失传”。
2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失传”的或许不仅是烹饪的技术,还有传统的年味儿。
长大之后,来到济南。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只是再也没有全家老小齐聚一堂的忙乱与喜悦;若想吃大鱼大肉、糖果零食,用手机随便点几下马上会有快递直接上门,却再也吃不出10几个小时小火慢烧的地道口味;若想穿新衣,随时可以去商场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恐怕如今熬夜秒杀某宝双十一的买家比过年守岁的人还要多;而春晚早已从一场盛会,变成到处可以让人挑刺的大杂烩,人们挤兑它就像挤兑家里相处了十几年的黄脸婆,后者再隆重再装饰,你都觉得她换汤不换药,毫无胃口。
正如莫言在《故乡过年》一文中所写: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只不过,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过年似乎都处于一种欲拒还迎的纠结状态。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西周之后,过年加入了农业庆祝的活动。到汉朝形成了新春的礼仪。过年是绵延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1928年,国民政府曾经试图废除春节,折腾了几年后自动放弃。“文革”期间的“革命化春节”也响应寥寥。
鲁迅在《祝福》中曾描摹了过年的场景。鲁镇旧历年底在天空中都能显出即将过年的气象,所有人都在忙着年终大典“祝福”,杀鸡宰鹅,买猪肉。但洗刷是女人们的事情,仪式是四叔这样的家长的事情。“我”这个读了点书、见了外面世界的小知识分子,回到故乡鲁镇,却急着想要离开。
鲁迅的精神出逃却在人过中年后回到了原点。1933年春节,53岁又多病的鲁迅兴致甚高,“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这是因为,对孩子来说,“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从20世纪初个体开始精神上逃离过年的传统,到如今很多中国人陷入想要出逃却无处可逃的怪圈,春节一直是国人心头那个最特别的存在。
去年年底,有媒体曾发起“今年过年你回不回家?”的网络投票,结果显示,有近三成的受访者选择不回家。想开了,干脆不回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谓“恐归族”。
“恐归”的纠结在于,在理智上,知道春节很重要,父老乡亲盼着自己回去团聚;但情感上,实在不能接受回家过年的种种――路途遥远、人情消费、问东问西,这些都让人心生纠结。路费、礼物、压岁钱……春节回家的开支让人无法承受,催婚、催生娃、催升职……亲朋好友的“关心”让人无法忍受,购票难、乘车难、出行难……让人想想都头疼――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中国人对生活的焦虑在过年时分集中爆发。
3
“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罗永浩这样的反对声音未免过于激烈。然而,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也在变,相应的,过年的方式也在变。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