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汪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定义: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的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 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 教育与社会、人的本质联系:教育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保证,而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其不断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 A.前制度化教育:人类早期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教育:明确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设施相对稳定; 有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组织有:古代和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B.制度化教育: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 ---- 组织有: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 中国教育兴起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 完备的学制系统: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壬演学制) 1903《奏定学堂章程》 C.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改变了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理念,构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 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D.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反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模糊化。 3.教育的发展过程: A.古中国:《孟子》夏、商、周“设痒、序、学、校”--------古代教育起源、内容、宗旨。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儒家、墨家的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官学势微。 汉武帝后: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专制主义及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度 宋代:程朱理学(国学)---《四书》《五经》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格式。 B.古印度:教育控制在两教上---佛教;婆罗门教:教育经典是《吠陀》、教师是僧侣。分四个等级: 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 C. 古埃及:在古王国末期 有宫廷学校, 后开设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对象:贵族、官员子弟。 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执掌治事权限,传授文字、数学、医学等----对象奴隶主子女。 D. 古希腊、罗马:私立学校----社会低层子弟;家庭教师---贵族富人子弟。------学习文法为主(拉丁文、修辞) E. 罗马灭亡后:宗教教育为主:僧侣人才(学习神学、七艺);骑士教育(忠诚的品质、军事才能); 世俗教育(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神学) ** 古代教育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特征,在教育上表现为:阶级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 F. 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反封建、反神性、反等级、反禁欲。 G. 近代教育:教育变化巨大表现为--国家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兴起;初等义务教育实施;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 H.20世纪后:教育制度、观念、内容、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改革特点如下----教育终生化(人的持续发展要 求);全民化;民主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自主权办学的扩大);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管理、教学内 容、评价标准);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的教育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2.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 中国: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性相近, 习相远”(个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有教无类”(注重后天的教育) “非礼勿视、听、言、动” (强调周礼、 忠孝、仁爱);“学而知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和思考、行动相结合). 道家---“道法自然”—人的自然本性。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教育思想,阐述了教育的作用、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方法、教师学生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师严然后有尊”(教学相长教师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 “学而不邋”(根据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 西方: 苏格拉底---雄辩和问答法而闻名,问答法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