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闻系也有毕业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系也有毕业设计   2014年4月29日,深圳大学科技楼内设计精美而又特色鲜明的答辩海报早已摆满走廊大堂。2号报告厅更是座无虚席,连从过道里走过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传播学院新闻系的毕业答辩现场。与上届不同的是,各个毕设小组都成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在答辩前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每个小组都积攒了自己的“粉丝团”。刘木子和吴圆圆做的关于学生整容整形现状的报道还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的粉丝的现场支持。参加完学生毕业答辩的中山大学的张志安老师说:“今天是一个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既能在报纸上讲,又能在杂志、微博、微信、视频上讲。用全媒体手段去讲故事,这是我的期待,他们做到了。”   关于新闻系这次毕设,我们采访了新闻系辜晓进教授。   Q:今年深大新闻系的毕业设计中,您最欣赏哪几组?   A:今年新闻系学生的毕设,总体质量都很好,不仅本土意识强,新闻价值高,还体现了较为难得的人文关怀和思辨色彩。我个人更为喜欢的,除了我和黄春平老师指导的《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外,还有以下几个题材:《生命不可承受之“弃”》,这是以广州“弃婴岛”为圆心发掘的一组关于弃婴的调查报道,现场感强,催人泪下;《垃圾焚烧之惑》,揭示了多个城市垃圾焚烧群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令人震撼;《用指尖感知人间冷暖――深圳盲人按摩师生存实录》,深刻展示深圳九成盲人以按摩为生的鲜为人知的艰辛生态;《进击的人造美――学生整容整形现状调查》,首次触及深圳大学生整容的社会现象,既饶有趣味,也发人深思。   Q:以自己所带的学生为例,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学生们是如何完成毕设的?   A:我这次指导了两个小组:《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关于深圳渔村兴衰存亡的新闻调查》和《用指尖感知人间冷暖――深圳盲人按摩师生存实录》。以此次广受关注的《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为例,小组共有6位成员,全是女生(彭步云、陈晓璇、刘诗颖、林玲玲、李明子、郭家虹)。她们都勤奋好学,动手很早,去年暑假前就自发组成了小组,并希望我做她们的指导老师,我同意了,最终由我和新闻系主任黄春平老师共同指导她们。去年11月初步确定“深圳正在消失的渔村”的主题后,学生就分头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于今年元旦过后提出了初步的报道策划。   这是个容量大、难度高的选题,学生们经历过很多次的四处碰壁、一筹莫展和焦虑不安,不止一次地委屈掉泪。几位涉世未深、满脸稚气的靓丽女孩,要赢得偏僻乡野的陌生人的信任,让他们掏心掏肺地接受采访,谈何容易?他们春节也在偏远的乡村与渔民共度,到4月29日答辩前的半个月还在反复修改。报道通过对深圳众多渔村由盛而衰乃至消亡的实地调查,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与渔业生产、渔民生活、本土文化的剧烈冲突和长期矛盾。   一个毕设能否成功,选题最重要。我常说选题好了,毕设就成功了一半。当初就题材选择, 我们就讨论了一个下午。最后确定了特区渔民,是一位同学在《晶报》实习时参与海岸污染报道受到的启发,但当时主题还不够清晰。如1月7日她们在给我的邮件中,将总标题定为《现代都市渐行渐远:特区最后的渔人群体》。我们觉得这个方向不够准确,“渐行渐远”的不是“现代都市”,而是“渔村”;仅仅针对“渔人”的报道,操作起来会深不下去,更难进行立体的展示。于是改成了《深圳消失的渔村》。   具体稿件的策划也有反复,起初想以年代划分来写,后来又想通过不同渔村来体现,但都很难深刻展示既定的主题,且辅稿只有二三篇。孩子们一度觉得无从下手,采访一大圈后好像走入了死胡同,有一次到我办公室个个愁眉苦脸(大概是2月份吧)。我和黄老师跟大家讨论后,建议以30年来的变化作为主稿,再配以过去的辉煌、渔村消失的原因、渔民生存现状、外来渔人一统天下、渔民文化的传承5篇辅稿,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她们悟性很好。当然,相关主题直到4月初时还在改动,我当时考虑到大标题的容量及与各稿件的重叠,几乎将所有稿件的标题都做了调整,大标题也改成了现在的《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   Q:“以全媒体方式报道是今年毕设的一个亮点。”这是您微博上对今年毕设的评价,请您举例解释下。   A:今年的毕设,有约半数小组采用了全媒体或多媒体融合的方式,这确实是一大亮点。如《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其最终的成果,是由学生们自己设计编排的承载这组报道的一份36页全彩杂志,从数千分钟拍摄视频中剪辑编导而成的半小时纪录短片,以及长达4个月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实时传播,其与受众的互动贯穿始终。   再如《生命不可承受之“弃”》,不仅有数万字的调查报道,还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视频呈现,调查过程中学生们还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节目做嘉宾,将调查所得与听众互动。《垃圾焚烧之惑》小组也到多个城市拍摄了大量视频,剪接成颇为震撼的纪录片,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Q:对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