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的试验研究2.doc
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的试验研究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的试验研究
3 三峡工程各蓄水水位方案的泥沙淤积
三峡工程的重点论证方案为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和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在长模型中重点论证的有3种库水位运行方案(见表2)。各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三峡水库按3种水位方案长期运行时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泥沙淤积情况。
表2 长模型论证方案基本参数
注:(1)方案ⅲ为方案ⅰ初期运行方案,仅运行10年,其后按方案ⅰ运行,但在试验中运行了30年。
(2)尾门水位由长江科学院一维数模计算提供。
tab.2 control parameters for at different selections
三峡水库蓄水后,变动回水区河道水位沿程抬高,流速普遍减小,河道的输沙能力随之降低。变动回水区河道的宽浅河段(往往是浅滩所在地)在蓄水前汛期是淤积的,汛后冲刷走沙,但蓄水后水库蓄水缩短了汛后冲刷时间,汛期淤积的泥沙在汛末不能全部冲走,变动回水区河段发生累积性淤积。泥沙淤积的数量与三峡水库水位运行方案和运行时间有关。各方案在变动回水区河段内泥沙淤积数量见表3。可见,三峡水岸按175m方案运行80年,变动回本区河段共淤积7.68亿m3;按180m方案运行80年共淤积9.76亿m3,增加2.08亿m3的淤积量。三峡水库按156m低水位运行时,30年共淤积4.36亿m3。各水位方案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淤形态基率一致,差别在于淤积数量不同。各蓄水水位方案的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泥沙冲淤规律如下:
(1)三峡水库不论按何种水位运行,变动回水区均发生累积性淤积,淤积速率随水库运
用年限的增长而减缓,并在淤积过程中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和高滩深槽发展,并最终达到新的平衡。从图2的重庆河段在三峡水库按175m水位方案运行80年后的主要淤积部位图可见,主槽淤积较少,而边滩及回水沱或副汊则淤积较多。
(2)变动回水区淤积数量的分布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宽浅河段(包括分汊河段)淤积较多,而窄深峡谷段淤积少。如三峡水库按175m水位运行80年,铜锣峡、明月峡和黄草峡每公里的淤积量仅为邻近宽浅段的8%~30%,其原因是汛期的累积性淤积主要发生在宽浅河段上。
表3 各水位运行方案变动回水区淤积汇总
注:(1)方案ⅰ和方案ⅱ长江段为红花碛至黄草峡,方案ⅲ为铜锣峡至牛屎碛;
(2)嘉陵江段为入汇口至滋器口;
(3)重庆河段为李家沱至铜锣峡。
tab.3 summary of deposition quantities on varying backwater zone at different elevation selections
图2 重庆河段淤积形态(175m方案,80年)
fig.2 sketch deposition pattern on chongqing reach(hre 175m,80 years)
(3)淤沙粒径沿程分布的总趋势是上游河段粒径粗.越向下游粒径越细。最粗的卵石主要淤积在变动区的上端。因此,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水力分选作用明显。变动回水区上端淤积相对较少,而下端淤积较多,主槽淤积较少,而边滩淤积较多。以175m水位方案为例,在7.68亿m3的总淤积量中,30%淤积在主槽中,70%淤在边滩。
(4)随着泥沙的累积性淤积,变动回水区原卵石河床逐渐为泥沙覆盖,河床糙率随之降低,水面比降也随之减小。以175m水位方案为例,建库前寸滩流量30400m3/s时,重庆至长寿河段的水面平均比降为2.0×10-4,水库运用30年、50年和80年后,其水面计算比降分别为建库前的69.0%、61.5%和61.0%;水库运用80年后,重庆以上河段的河床糙率系数相当于建库前的85%,重庆以下河段为75%。
(5)细泥沙在变动回水区河段中的造床作用不可忽略。淤沙的粒径分析表明,各种颗粒的泥沙都参与了变动回水区的累积性淤积。以175m水位方案为例,在7.65亿m3的全部淤沙中,小于0.05mm的细沙为2.46亿m3,占总量的32.0%。在180m水位运行80年的试验中,细泥沙占更大的比例,在9.76亿m3的总淤积量中小于0.05mm的细沙为5.37亿m3,占55%。这说明,三峡水库运行水位越高,越不能忽视细泥沙的造床作用。
4 各水位方案对变动回水区河段航运的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后,万吨级船队能否到达重庆九龙坡码头,也是三峡工程蓄水水位方案需要论证的问题之一。试验表明,三峡水库按175m水位方案运用80年后,在水库消落期3.5m水深的最小航宽不小于150m,航道曲率半径一般均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