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知识精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 【本讲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均为先秦历史散文。文学史上一般把秦以前的散文统称为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及其他。据《汉书 艺文志》载: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2)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的艺术特色: 1共同点:①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②记叙历史事件的过程详略得当,引人入胜;③运用了合理的虚构和想像,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 2不同点:①从题材上说,《左传》长于描述战争故事;《国语》长于描述传奇故事;《战国策》则长于描述充满了智慧的谏议故事。②从语言上看,《左传》词约义丰,精当典丽,婉转通达;《国语》厚重浑朴,有时又略显枝蔓冗弱;《战国策》铺陈渲染,辩丽横肆。 本单元课文均选自先秦历史散文,涉及了《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著名史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各自“母书”的创作风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写得相当完整。同时,还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勾践灭吴(节选)》一文紧紧围绕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线展开描写,塑造了一位虽遭失败,但能痛定思痛、希望再造封国的有志君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使齐国强盛起来。《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在紧张而沉寂的气氛里登场进谏,通过设比,将“爱子”与“保国”统一的思想巧妙地融进了赵太后的心里,最终获得了游说的成功。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一、重点字词、句式: 1. 难字注音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èi)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鄞(yín)、卑事(bēi)、贰心、不肖、百乘 2. 古今异义 执事:古义: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 去:古义:离开,距离;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到往别处。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爪牙: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一般用作表承接关系。 修:古义:长;今义:修理。 私: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谤讥:古义:指责;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地点。 说:古义:劝说;今义:讲,说话。 左右:古义:部下,侍卫人员。今义:常用作方位词,表大致范围;也用作动词,控制。 趋:古义:小步紧走;今义:趋向。 走:古义:跑;今义:行。 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可怜,怜悯。 怜:古义:爱;今义:可怜,怜悯。 3. 通假字 “已”通“矣”。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说”通“悦”,高兴。例如:秦伯说。 “共”通“供”,供给。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厌”通“餍”,满足。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知”通“智”,明智。例如:失其所与,不知。 “句”通“勾”。例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帅”通“率”。例如: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取”通“娶”。例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通“娩”。例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通“征”。例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其”通“岂”。例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有”通“又”。例如: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孰”通“熟”,仔细。例如:徐公来,孰视之。 “反”通“返”,回来,返回,例如:必勿使反。 “奉”通“俸”,俸禄。例如:奉厚而无劳。 4.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 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