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览1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通览14

第五节 节日文化 节日的起源 节日起源于古代历法,所以要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历法。 我国传统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习惯上称为农历。农历基本的历算方法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为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称中历、夏历,也称阴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逆言之:古代以十二时(辰)为一日,日分昼夜;五日为一候,共得七十二候;三候为一节气,共得二十四节气,;二节气为一月,共得十二月,月有阴晴圆缺;三月为一季,共得春夏秋冬四时(季);四季合为一年。其中,对形成节日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四时八节和年月日时。具体来说,就是古代历法当中的节气、月和干支3个因素。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每季分别以孟、仲、季表示,比如孟春指农历正月,仲春指二月,季春指三月;孟夏指四月,仲夏指五月……以此类推。 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8个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节气。大概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关,我国历来就非常重视时令。早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就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二至二分”,后来又在二至二分中间安排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谓之八节。秦以后,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具体说来:从小寒之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约历时30天),即过渡到另一个节气,一年一共得十二节气(简称“节”)。从冬至之日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历时也是30天),便开始过渡到另一个中气(简称“气”),一年也得十二中气。如下表: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节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在这里,节(或气)正是对岁时的分“节”(“节”的本义是指竹节)。两节交接过渡的时间,谓之交节;交节之日,则为节日。伴随着二十四节气,出现了不少节日。流传到现在,有些节日仍与节气有关,比如立夏、夏至、立冬、冬至等。有些节日,则逐渐脱离了节气的本来意义,演变成了传统节日。还有些节日,则逐渐与传统节日合流,比如原属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与传统纪念节日寒食节现在已合为一体。 “年”是一个象形字,从禾从人,是一个谷子成熟、人在负禾的形象。后来便引申为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即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个太阳年的时间为365.24219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月”的本义是月亮,历法中是指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古代的农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包括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总共是354天,比实际太阳年的日子要少11.24219日。因此,古人采用了置闰——设置闰月的方法,经过实践,最终得出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规律。其中,每月月亮的朔望晦,也是形成节日的主要标准之一。 朔为“上日”,是每月的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乃农历新年之始,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初学记》引《玉烛宝典》曰:“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辛亥革命后,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新年,可民间仍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新年”,并且是“大年”,而公历一月一日则谓之“洋历年”。 望日月圆,为每月之十五。古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上元”,乃天官生日,主赐福;七月十五“中元”,乃地官生日,主赦罪;十月十五“下元”,乃水官生日,主解厄。后来都发展成为节日。八月望日,即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在发展中形成的。秦汉时期,中秋即“仲秋”,指农历八月份,该月内主要以白露节为节日,一般节前筮卜,择节后吉日祀神。后来逐渐将日子确定到月圆之日,即十五日。唐宋时,中秋节已极为流行,现在则成为汉民族除春节之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历法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则是干支纪时。所谓干支纪时,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取其最小公倍数60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俗称“六十甲子”。干支纪时法也使得许多平日逐渐上升为节日。比如先秦时期的“上巳节”,原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以郑国之俗为代表(可参见《诗经·郑风·溱洧》),是日“祓于水滨”,即在河边举行招魂续魄之礼,并举行盛大的露天舞会。魏代已将日期确定为三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