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联简说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
【对联简说】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规则】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考试对联】
对联-汉语中特有的文字样式,他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泛,但是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堂联、题赠联、自勉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随着语文“新课 标”的理念和“大语文”观念的深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我国这一传统语言艺术对现代青少年的思维训练、品德教育、 审美陶冶的重的重大影响。2005年春节晚会上就是以对联作为艺术线索贯穿晚会的始终,是中国的语言艺术得到再次的震撼。近几年来,对联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内容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名胜古迹以及情操的陶冶等,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特点。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设想:
借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了解出题者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再辅以练习深化。
教学内容和程序:
一、导入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很有文化韵味,我想,这里也有“对联”的一份功劳,由各地电视台选送的对联富有地方特色。同学们猜猜,浙江与江苏台选送的对联会突出那些景点和特产?
出示对联 横批:联袂贺春 浙江: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江苏: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简洁明了,诗意连连;江浙特色,尽在其中!
对联,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在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到各种各样课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推测其考查导向,来制定复习策略。
二、典型例题分析
说说你对对联的了解。
(改写题)例1. 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简析:例1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进行删改即可,答案:贵(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温馨提示:——对联常识
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另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对策:了解对联常识(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
(拓展题)例2. 下面是一副集句联,请写出其句子各出自何处及原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简析:通过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对联,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也是04年中考一大亮点。上联出自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教育史配套习题及答案.doc VIP
- 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pptx VIP
- 自考《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阶段测验及答案(11篇).docx VIP
- 广东省深圳市2025年6月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新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6课例分析 课件.pdf
- 自考《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阶段测验及答案 (1).pdf VIP
- 7自考《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阶段测验及答案.pdf VIP
- 《发展对象入党答辩》PPT模板.pptx VIP
- 《黔之驴》教学实录.doc VIP
-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ABB)教学课件1-1.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