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doc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习过程 一、分析考试大纲: 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 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三、熟悉提问方式: 1、整体问感情或态度,须结合全诗来回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 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张? 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就其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几句问感情或态度。需结合具体诗句来答。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告诉你具体的物、情感,或者具体的观点,让你结合诗句分析。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两首诗感情对比法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首先从诗歌鉴赏的分类入手:(见诗歌鉴赏前四个学案)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意趣) 3、托物言志诗(梅兰荷菊松竹鹤雪) 4、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 其次从外部切入从内部分析入手: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血淋淋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再如: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杜甫卜居成都西郊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口气写下了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