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忆韦素园君》《杂文两篇》北京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语文《忆韦素园君》《杂文两篇》北京版知识精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忆韦素园君》《杂文两篇》北京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忆韦素园君》《杂文两篇》北京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忆韦素园君》《杂文两篇》 二、本周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忆韦素园君》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认识五四青年韦素园的实干精神,理解泥土对天才的作用。 2、鉴赏文章立意高远的结构与片段式章法。 通过讲解《杂文两篇》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对阻碍变革的中国苟活思想的批判。 2、理解鲁迅五四以后对保古派、读经派的抨击。 三、课文学习 下面对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的鲁迅杂文及集子的名称的由来作一介绍。 (一)《坟》(初中语文第四册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二文选自此),为什么取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晦气的集名?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摄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先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他时时在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这也是他将自己的早期杂文编辑成集的目的所在。 《未有天才之前》选自《坟》。 (二)《华盖集续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此),1926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6年创作的杂文。旧时迷信说法,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交华盖运”,鲁迅将自己的这本杂文集命名为《华盖集续编》(此前鲁迅曾编有杂文集《华盖集》),其中的原因他曾做过解释:“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成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在那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鲁迅先生真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但他面对敌人的攻击迫害,毫不畏惧,诙谐地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充分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嘲弄。此讲《杂文两篇》选自《华盖集》。 (三)《而已集》(高中语文第六册的《文学和出汗》选自此),1928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7年创作的杂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犯下了累累罪行。当时目睹了敌人暴行的鲁迅先生愤然拿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后来他就将写于这年的杂文集命名为《而已集》,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到底的决心。 (四)《二心集》(初中语文第四册的《“友邦惊诧”论》选自此),1932年4月编定,收入了1930年至1931年两年创作的杂文。1930年5月7日,《民国日报》刊载了《文坛上的贰臣传》一文,文中描绘了鲁迅既受反动文人的攻击,又受“左联”内部宗派主义者指责的处境,对鲁迅先生进行了恶毒的讽刺和攻击。对此,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并反其意而为之,干脆用二心集作为集名,表明了自己对反动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 (五)《南腔北调集》(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此),1934年2月编写,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并索性将编于此年的杂文集命名为《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 (六)《且介亭杂文》(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拿来主义》和高中语文第六册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文选自此),1935年12月编定,收入了1934年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先生运用了“损形”的修辞方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是“半租界”之意。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他以此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此讲《忆韦素园君》选自于《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 1、未名社介绍 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书》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2、韦素园介绍 (1902—1932) 1914年秋,叶家集成立了明强小学,韦素园转入该校高年级第一班,同班同学中有后来考入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