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子病概况副本.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粒子病概况副本

微粒子病概况 家蚕微粒子病( Pebrine disease )是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是蚕桑生产上危害严重而又长期得不到根治的一种病害。 历史上曾给欧洲、日本、中国等世界主养蚕国家的蚕业生产以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元代司农司王盘编写的《农桑辑要》(1273年)中已有记载关于该病的病征以及淘汰病蛾、选留完好“蚕种”,目的是“惟在谨谋于始,使不为后日之患也。”当时称它为“灰头病”。在19世纪中期,法国养蚕业受到一种严重的蚕病危害,由于这一打击,它的产茧量由二千万千克,下降到六百万千克。可是当时不知到底是什么病,更不知道致病的病原物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由于它所表现的一般症状,皮肤上有散状不规则的小黑斑点,就象在蚕体表上撒了一层胡椒沫似的,所以当时就流行地俗称它是“胡椒病”(法国南部的方言,称胡椒为 Pebrine )。所以英语中最早就用Pebrine一字来表示微粒子病;日本最早称它是“黑痣病”。后来知道它体内有微粒子,德国人称为 Korperchen ,就是微小粒子的意思,到1883年由日本人练木喜三正式译为“微粒子病”,这样东方人就统一了这名称。 19世纪后期,法国的蚕丝业由于逐年严重蚕病危害而濒临破产。1845年微病在法国的de Vancleuse省爆发,随后蔓延至意大利及其它欧洲国家。这样法国开始从亚洲购种,主要是日本。到19世纪末期,该病就在全世界流行。由于蚕茧量的骤减,1865年法国各省的养蚕家联合署名向政府请求减税,要求推进蚕病科学的研究。当时正享有盛名的化学家 巴斯德(louis Pasteur) 受政府委托于着手Pebrine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从而拯救了几乎毁灭的法国蚕桑业。随后法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养蚕国家进行了微粒子病的一系列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微粒子病积累了大量经验,由19世纪大多数蚕业国危害率的20%下降到目前的1%水平。 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亦积累了不少防微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1929年开始,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成立蚕种取缔所,负责对蚕种生产、检验等的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重视蚕业科学研究、对蚕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原蚕繁育制度、监管制度等,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危害。于1986年将该病列入农牧渔业部动物检疫所《动物检疫》目录,明确为口岸检疫对象。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广大的蚕区蚕种场又有流行的倾向,微粒子病发生覆盖率达87%。 据统计,1991年全国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157万张,淘汰率8.65%,1992年淘汰201万张,淘汰率7。34%。比广东全省一年用种还多,光四川省1991年就损失40万张,95年仅江苏省在春蚕期因微粒子病发生而使生产损失近一亿元人民币,可见该病在我国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防患。1989年农业部农业司在“八五”期间专门成立了防微指导小组,国家把防治微粒子病研究列为“八五”攻关课题,并在“九五”攻关研究中仍在继续探讨防微研究。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分类学位置 原生动物界(kingdom) 原生动物亚界 微孢子虫门( phylum Microspora Sprague ,1977) 微孢子虫纲( class Microsporea Dephy ,1963) 微孢子虫目( Order Microsporida Balbiani ,1882) 无多孢子膜亚目( Apansporoblastina ) 微粒子科( Nosematidae Labbe ,1899) 微孢子虫属( Genus Nosema Naegeli ,1875) 学名: Species Nosema bombycis Naegeli .1875;简称 N.b ?微粒子孢子的稳定性 发育温度为10~35℃,孢子发育适温是20~30℃之间,10℃以下或35℃以上孢子都不发育。接种后在2ds内保护在40℃48hr,没有新孢子形成,而从第3天开始即形成耐热性的发 育阶段,停止高温后即有新孢子形成。孢子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干燥的母蛾体内保护 3 年仍有感染致病能力;在水中浸5个月仍有活力;被鸡、猪等食下,从其粪便中排出的孢子仍有很强的感染力。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如表1。 表1 微粒子孢子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 条件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 日光 / 39~40 7h 干热 / 110 10min 湿热 / 100 10min 煮沸 / 100 5min 福尔马林 2 (甲醛) 25 40min 漂白粉 1 (有效Cl) 25 30min 克孢灵 100ppm(ClO2) 25

文档评论(0)

33qwer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