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二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人教四年制.docVIP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二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人教四年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二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人教四年制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二 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 人教四年制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综合复习二——课内文言文 二. 本周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常考的实词、虚词 2. 能看懂课外文言文 四. 知识分析: (一)古文阅读考查的要点如下: 1. 选文的出处、作者。 2. 解释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 3. 文句的停顿。 4. 句意的理解。 5. 层次的划分。 6. 文章(或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 7. 写作方法的分析。 8. 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 (二)课内文言文 《曹刿论战》 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情况,写得很巧妙,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 《李广》 内容可分两层:前三段为第一层,先按史传体例交代李广的籍贯和家世,再依次写他的神力、神勇和治军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名将风度。后四段为第二层,记李广生平最后五年间的三次战斗,定襄一役为后将军,无功;右北平一役,军功自如,无赏;最后一役,出塞,并于右将军军,军行失道,愤而自杀。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鱼我所欲也》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隆中对》 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本文的议论部分逻辑严密,语言高度精练;叙事部分选材精当,有力地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篇文章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所作。文章意在求见,但是下笔却不从求见写起,而是从做文章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文章从作文须养气说起,又说到自己的养气之道,很自然地过渡到太尉其人。脉络清晰,文词畅达,汪洋澹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岳阳楼记》 作者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中考常考虚词 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 公与之乘,战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