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 第4课时.doc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 第4课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 第4课时

词七首 第四课时 学习、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扬州慢》。都是自读篇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相机点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他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南宋一百五十年,始终内忧外患,反映于词中特别突出,其前期激于爱国热情,表现为壮怀高唱;及末期大势已去或为亡国遗民,只有哀乐低吟。因此,整个南宋词坛,约可分慷慨愤世和感喟哀时两派。前以辛弃疾为代表,后以姜夔为代表。 二、学习、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诵读、感知 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2.诵读指导 《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此调系仄韵,上、—下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韵脚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则层次自然清晰。此调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结住一层,基本的节奏型是“XX—XX,XX—XX,XX—XX—X(X)”,整齐之中又有变化;另有两个三字句(有的书上将它们跟下句合并),须读出提示的语气。 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 3.鉴赏 ①用事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历来的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用事,是能否正确鉴赏辛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先说词的上片。应当看到,这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不是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吗?毫无疑问,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无可指责。 再说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不可跟政论混为一谈。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人“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 ②名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