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docVIP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

考点三 鉴赏形象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生甲 描写了长江水流湍急、泛滥成灾的景象。为下文歌颂盛唐统一天下、国家繁荣昌盛做了铺垫,突出了主旨。 4分 该生对景物特点概括不准确,术语“泛滥成灾”带有贬义,不合语境;且漏掉“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两个要点,扣2分。 学生乙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恣肆、水势浩大、气势澎湃的景象。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3分 该生分析形象作用时过于笼统,没有联系下文,具体答出为什么做了铺垫。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大意如下: 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诗歌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一、熟记常用术语,分析景物特点 1.记术语,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阴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2.分析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意境是诗歌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情感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互契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常用术语: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二、紧抓内在关联,“4步走”解答景物作用题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把握好以下步骤: 第1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阕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阕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2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3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d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