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文学佛教文化与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佛教文化与文学佛教文化与文学

浅议《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 摘要:南宋的论诗之著,较为重要的,当推严羽的《沧浪诗话》,尤其是其“以禅喻诗”的独特性理论:较为系统的利用佛家语词和思想对诗歌意境理论及意境创造问题进行生动的说明,给后人予启迪。本论文就将针对《沧浪诗话》中有关“以禅喻诗”的相关观点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字:严羽、《沧浪诗话》、佛教、禅宗、诗歌创作、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是一部对后世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的著作,追及原因,就在于其理论的独创性。其中十分引人瞩目的就是“以禅喻诗”, 较为系统地、大量地引用佛门概念、历史典故,以说明其诗歌艺术的基本理论主张。 这些理论观点引人启迪、影响深远,使其堪称中国古代文艺史上“以禅喻诗”的典范之作。 一、“以禅喻诗”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之后,“以其对人生和世界的终极追问,以及玄妙的幻想和对心性问题的缜密探讨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缺陷,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得以在中国快速传播”。 就“禅”而言,从印度禅学到中国禅宗,其内涵有了很大的改变。“禅”原是梵文“Dhyana(禅那)”的略称,意译为“弃恶”、“思维修”、“静虑”等,是佛教的一种宗教修行活动。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用禅来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的禅宗,渐渐取得了中国佛教主流的地位。而“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 。可以说“禅是出世法,但是,至少是移入中土以后,它也可以入世,或者说,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来处治世间事。这态度是冷眼看,是超脱,是以大智破众迷,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于是,禅在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宗教追求的同时,又和其世俗化、生活化的追求相适应,体现着对生命、对人生境遇的真切感受。正是这种变化,使得禅与诗在追求精神超越的理路和方法上存在诸多深层的相同之处,诗与禅的关系也因此越发紧密。尤其是到了宋代,禅宗在全国盛行,文人士大夫学禅、谈禅成风,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便成为一种风尚。 严羽的《沧浪诗话》虽然被称为“以禅喻诗”的典范,但其并非首创。早在严羽之前,借参禅来喻诗的文人士大夫便大有人在。苏轼在其《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中说道:“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是以禅趣通诗境。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中写到:“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这一段话也正如吴可在所著《藏海诗话》中所说的:“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少从荣天和学,尝不解其诗云:‘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前悟。自尔作诗,无不通者。”可见此两例皆是借禅悟以喻诗。此外,韩驹的《赠赵伯鱼》中有:“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戴复古的《论诗十绝》中有:“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 但是,真正将“以禅喻诗”上升到理论,并为后世所传颂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其不仅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且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以禅学范畴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所以,这种体系具有着前人无法比拟的系统性、缜密性、完整性。 二、《沧浪诗话》中多角度的“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具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章。其中《诗辨》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是整部书的纲领与核心;《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以及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及诗作;《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 “严羽以禅喻诗涉及的问题,首先是他把佛门‘悟’的概念引入诗歌理论中,成为他的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其次,他引用佛门高僧阐述禅理时所用的一系列意象,以发挥、阐明自己的关于兴趣的学说;再者,他大量地引用佛门宗派消长、盛衰的历史,以论述诗歌的历史阶段及其对比关系”。而这些观点,就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本论文就从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1、“妙悟”说 “妙悟”可以说是严羽整部书的核心理论观点,其中《沧浪诗话·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语,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本是佛教禅宗里的名词,本意为佛教徒对于“佛性”的领悟。严羽把 “妙悟”作为诗歌创作及欣赏的“当行”与“本色”,也就是诗人对于诗歌创作与欣赏的艺术感受力,直接将禅宗概念引入诗歌理论当中,并且赋以丰富内涵。 在“学力”与“悟”之间,严羽认为最重要的是“悟”,其中妙悟是第一位的,学力是第二位的。而“妙悟”的精义就在于“就诗歌的表现方法而言,是指不要抽象议论,不要意尽言中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