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ppt

《大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0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突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 1.漫画藏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髓 漫画《恭祝中華民囻萬歲》 史论突破 漫画把“國”写成“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史论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 影响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突破辛亥革命的成败认识 1.图片证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 论从史出 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论从史出 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2.史论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 ①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②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 目标 结果 直 接 目 标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直 接 结 果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 本 目 标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 终 结 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综合研判思路 全国卷40题、41题解法揭秘 [41题示例——2012·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样卷] [答卷点评] 该生对该模式有明确观点,论述比较充分。但论证略显宽泛,应该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信息揭示] 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图示事例中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答案参照]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命题立意——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开放性试题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该题要求考生对该模式有明确观点,无论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这种试题无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发挥度,既能考查考生的基本史实掌握程度,也对考生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有所要求,还对考生是否拥有正确的史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