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VIP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知识精讲 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知识精讲 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 二. 学习目标: 1.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 识记“见、令、适、举、慎、渠、白、意、要、逆、谢、故、相、会、信、赍”等单音词和“伶俜、葳蕤、丁宁、否泰、作息、交通”等复音词,去理解“再拜、六合、黄昏、人定、五更、适”等古代文化常识。 三. 学习方法: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2. 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3. 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4. 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四. 作者及书籍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五. 叙事诗的特点: 1.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2.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3.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六. 汉文化常识: 1.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2. 坐具 3. 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七.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2)????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13—22)?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八. 重难点: 1.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2. 第2段刘兰芝自述,表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对丈夫诉说苦楚后表白:“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真的是自请遣归吗? 3. 第3至6段写焦仲卿与其母对话,表现了焦仲卿怎样的性格特点?焦母是个怎样的人? 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4. 第8段写刘兰芝反驳婆婆无理指责,表明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5. 第9段详写刘兰芝理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6. 第10至12段,写兰芝告别婆婆、小姑和丈夫。对婆婆为什么说“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对小姑为什么会“泪落连珠子”?对丈夫则为什么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7. 兰芝第二次婚嫁的原因是什么?她的母亲和兄长在此事中各起什么作用?诗歌刻画刘兄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8.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立即许婚,并在婚期逼近时迅速做好嫁衣。这些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感情状态?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