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
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35亿年前。
大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定义:
字意上看,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1866,《普通生物形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适宜: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W.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在其《生态学》(1997):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骏(1980):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生态学设计的环境也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促进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现代生态学发展: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在微观方向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近年来还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研究手段的更新
20世纪40年代:“一只生态学工具箱”。
现代生态学研究:野外自计电子仪器(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状况、叶面积、生物量及微环境等);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与物质循环等);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时空现象的定量、定位与监测);生态建模(从生态生理过程、斑块、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等技术。
研究范围的扩展
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德国化学家Baron Justus Liebig,1840》)
Liebi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概念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才适用。(2)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个生态因子,由于伴随的其他因子不同,对生物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1913)
注意: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自然界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1.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率的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2.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限或下限水平);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改变的;影响生物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
生态幅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内稳态:
内稳态及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称为一个广适种。
有人根据生物体内状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区分出:内稳态生物(耐性范围除取决于体内酶系统的性质外,还有赖于内稳态机制发挥作用的大小),非内稳态生物(仅取决于体内酶系统的性质):基本区别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