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银荒促使咸丰朝整改货币发行.doc-河南大学经济学院.docxVIP

段艳银荒促使咸丰朝整改货币发行.doc-河南大学经济学院.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段艳银荒促使咸丰朝整改货币发行.doc-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银整改荒”危机促使咸丰朝货币发行(1830~1856年) 段 艳 玉林师范学院 法商学院 摘要:1830~1856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及银贵钱贱的双重危机迅速导致中国经济严重萧条,国家财政危机紧逼而至,社会危机重重。举国上下迅速掀起探讨币制改革的热潮,但道光一朝始终没有推行币制改革。于是,货币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及社会危机愈发不可收拾,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恶化到了极致。咸丰朝为苟延残喘,从货币发行领域着手进行改革。从改革的根源上讲,正是“银荒”危机促使咸丰朝整改货币发行。然而,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铸造大钱、发行票钞的通货膨胀政策,暂时弥补其财政赤字,却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危机发生,“银荒”、“钱荒”危机严重恶化,中国经济、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银荒”危机;大钱制度;票钞贬值;通货膨胀;银贵钱荒 1830~1856年,中国的白银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银荒”危机出现,造成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次货币危机的突出表现是白银通货紧缩,银贵钱贱的趋势严重恶化,银钱比价在超过1000文/两的基础上持续快速上涨,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白银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又导致铜钱供给增加率下降,从而使货币供给不足的危机严重恶化。从1830年至1854年,银钱比价呈飞涨趋势,比价由1365文/两增至2355文/两,“银荒”危机发生并日益严重。19世纪30~50年代即道光中后期,中国通货严重紧缩,货币流通量从5.7亿两减为5.16亿两,进而减至4.36亿两的最低水平。1855~1856年,银钱比价虽已呈下降态势,但还处在1800文/两以上,“银荒”危机余音未了。 1830年“银荒”危机发生以后,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及银贵钱贱的双重危机迅速导致中国经济严重恶化,政府税收因而大受影响,国家财政危机紧逼而至。举国上下,一筹莫展。官逼民反,动荡不安。可以这样说,“银荒”危机既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深刻表现。如果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道光咸丰时代中国危机的突出表现的话,那么,“银荒”危机则是所有这些“外忧内患”的深刻根源。正是因为“银荒”危机的出现和恶化,中国经济和社会才会迅速陷入危机的深渊。面对严重恶化的重重危机,腐朽的清王朝也不得不考虑尝试各种解救措施,然而因其方法不得当,最后无可奈何皆以失败告终。 清政府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已经开始注意白银外流问题了,但对于白银外流的原因,起初并不清楚,只是将它和洋钱进口联系在一起,以为“洋钱鎔化仅得七八成低银,洋商与夷人兑换,则皆十足纹银,而作价反低于洋钱,暗中亏折殊甚”,就是这一亏折使国内纹银减少。因此,清政府把政策的重点放在禁银出口上。当时虽也禁烟,但并没有将禁止鸦片贸易和防止纹银外流当作是一回事。至道光九年(1829年),御史章沅在奏折中一方面说“番银夷钱,银低钱薄,仅当内地银钱之什七。……是以番银之行日广,官银之耗日多”;另一方面也指出鸦片烟入粤“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从此以后,清政府才逐渐认识到耗银的真正原因在于鸦片烟输入。随着白银外流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个观念也日益明确。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虽屡下禁烟和禁银偷漏之令,甚至拟订治罪条例,仍不能扭转这个局面。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等相继陈述烟祸之烈,“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才使道光帝大为震动,以致一度下决心对禁烟派采取支持的态度。禁烟是清政府解决白银外流和货币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但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禁烟已无从谈起,而战费和赔款的巨额支出,又使财政和货币危机更加严重。客观形势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关注货币问题。 然而,道光年间,清政府所采取的其它对策,都收效甚微,且丝毫未曾涉及币制改革问题。广开银矿之策因开矿成本大增而无法顺利执行。扩大制钱流通之策,实际上就是下令原本因铸钱成本大增而奏准停铸的各省迅速开铸,名为解决货币问题,实则只是清廷解决财政危机的拙劣手段。户部的立场完全从解决财政困难出发,坚持按制钱一千抵银一两在支出项目(如官兵俸饷)中搭放,因此要各省局恢复鼓铸,希望搭放的比例越大越好,而收入部分(如各省解部部分)用银则不变。这种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各级官吏和兵丁的部分利益来缓解清王朝的财政困难。各省督抚从本身利益和本省财政角度出发,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一政策,纷纷奏请暂缓鼓铸,道光帝不得不一一准奏。因此,扩大制钱流通的对策同样以失败告终。此外,查禁私铸小钱的举措可谓至早至严,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还曾颇有成效。然而,随着“银荒”危机日益严重,铸钱成本愈来愈大,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京、外钱局皆偷漏铜铅搀杂小钱也”。据御史张灏奏,“京城宝源、宝泉二局所铸之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