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 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4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VIP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 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第4讲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例】 伤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解析】 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便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怪现象。“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血淋淋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解析】 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 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和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①抒情诗和叙事诗。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和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例】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这首曲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解析】 分析这首元小令,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开篇以问陡起,而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小令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解析】 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厌世态度及一种绝望情绪。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②说理诗。古诗词中除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外,还有一部分是说理诗,这些诗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的。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含有理趣义的诗句,对这些诗句要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因为这些诗句是解读作者隐含在诗作中的观点与态度的关键句。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例】 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张? 4.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 【解析】 这首诗中的李杜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