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数学结构观下的解题与教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谈数学结构观下的解题与教学

略谈数学结构观下的解题与教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沈良 311202 (本文发表于数学通讯教师刊2012年第12期) 1 问题的提出 例1 对任意实数,若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最小值为( ) 这是市里高三期末统测时的一道选择题,或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对此题笔者似乎还是初次相见。求解中分离变量后转化为求的函数的最大值,那么如何求这样一个函数的最值呢。笔者正是抓住这个函数的结构特征展开思考,“”是个二元齐次函数,“二元”与“齐次”都成为解题的突破口,依此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方法1 抓住“齐次”特征,巧施换元。=(设),然后求导解决。 方法2 抓住“”结构,巧用基本不等式。= ,要使为常数,只要,即可求解。 方法3 抓住“二元”结构,巧赋“一元”函数。设(其中为参数),然后求导解决(这里运用的是高等数学里二元函数用偏导求最值的想法,对中学生不做要求)。 从以上的解题分析中,不难使我们感受到数学结构对数学解题的帮助,往往特殊的结构特征会成为解题的突破口。本例中,“齐次式”成为换元的理由、“”成为使用基本不等式的原因、“二元”成为“降维”的因素,所以正是抓住了这些特征明显的结构才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2 何谓“数学结构” 文[1]中指出,通常将数学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纯数学结构,即纯粹为了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些数学结构。如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等。另一类为一般数学结构,即为了实现数学的教育功能而强调的数学知识间的广泛关联性,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一些数学结构。如与数的知识有关的复数的分类结构、方程或方程组的同解变换结构、数学应用上的各式各样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题或证明的程序结构等等。 本文阐述的数学结构更倾向于后者,泛指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内容中表现的外在形式和蕴含的内在本质、逻辑思维的统一体,特别指特征明显、属性显然、易于识别联系的结构。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代数式、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某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推理方法等。 3 结构观下的解题 上述的数学结构在解题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解题者可以通过对结构的感知、识别、联想、归纳、类比、转化、建构等方式实现解题目标。而对其应用解决一般经历如下过程:①感知结构、识别特征;②联想结构、寻找联系;③应用结构、实现目标。 3.1 感知结构、识别特征 感知结构、识别特征——指解题者对所解决的结构能有效识别,识别其形式、特征、功能、可能的解决策略等,这是解题的基础。这也就要求解题者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否则解题也将失败。如上中,解题者若不明遇到齐次式可以尝试换元那方法1就会失败,若不明遇“”可尝试不等式那方法2就会失败,若不明遇“二元”可用参变量法“降维”那方法3就会失败,所以解题者的数学基础成为解题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结构的不同识别会产生不同的策略,这也正是例1中有三种解法的原因,不同策略又会带来不同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有可能解题者应对解题策略做个优劣分析,从而博观约取、择优入取。 3.2 联想结构、寻找联系 联想结构、寻找联系——指解题者对识别的结构通过联想的方式将其与相关的知识、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往往解题中一些特征明显的结构,成为连接知识点、方法链的纽带。通过这些结构,使解题者做出某种直觉判断与联想思考,从而实现问题的转化。 例2.中,已知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求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而“”会令我们联想到关于角的余弦定理,即有,而对于“”、“”又会令我们联想到基本不等式,转化为“”,即,从而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到正是通过“”这个因子,由面积公式联想到余弦定理再联想到基本不等式,所以 “”这个结构式是座“桥”,通过联想搭起了三者的联系。 那么如何来实现联想?似乎知识总在那里,关键看解题者能否提取。这就要求解题者:其一能识别结构,即前文所述对结构的有效识别,特别是对特征明显的结构的识别。如本例中,通过面积公式产生的“”这个结构,就要求在解题者熟悉余弦定理与不等式前提下才能对“”能做出识别、判断与转化。其二能建立知识的框架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熟悉知识结构间的联系、转化、迁移、发展等。如对高中生而言就需要建立函数、不等式、方程的联系,建立向量、几何、代数、三角间的联系,建立求函数最值的模型结构与匹配的方法间的联系等。 3.3 应用结构、实现目标 应用结构、实现目标——指解题者对结构识别、联想之后,在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指导下进一步应用结构实现解题目标。那么具体如何应用结构呢?这里主要提及两个关键词:转化与合情推理。 (1)转化结构,寻求化归 转化一词在数学中内涵非常丰富,未知与已知的转化、简单与复杂的转化、正向与反向的转化、一般与特殊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等。具体方法有等价变形、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an_1984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