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论语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各课课文核心内容第一课 《为政以德》 德政主张 均贫富含义第二课 《克己复礼》 礼治主张 礼仁关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第五课 《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仁爱的基本含义第六课 《君子之风》 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义利观第八课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教育原则与方法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曾皙的理想(礼乐治国思想或孔子晚年出世退隐之念头和心境)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 和而不同的哲理 《论语》课后解读参考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 “足民”,说明他重视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物质基础;他又主张礼治,重视教百姓.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均无贫”与“均贫富”《克己复礼》 1在孔子看来,2(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符合社会规范。。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是讲了两面,当然,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而宋儒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甚”和时间之“久”,体现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之后的悲凉心情,也反映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1.(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重视事。(2)“不敢不告” 说明孔子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复则体现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的 1、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3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1.7.16章把高尚的情情寓于相互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着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7.19)章“汝奚不曰”,传神地表现了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高尚的快乐。第三个“忘老”,更是将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三忘”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阐明自己以追求道义为乐的心境。 2. 子贡问政(1课)、颜渊问仁(2课)、子夏问孝(2课)、子路问君子(7课)、子贡问友(8课)、吾将问之(9课)、子路问事鬼神(15课)、樊迟问知(15) 2、问+句子(所问情况): 宰我问(2课)、子路问曰(4课)、子张问曰(5课)、孟武伯问(7课)、陈司败问(7课)、哀公问(10课)、子贡问曰(14课)、王孙贾问曰(15课) (以上两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3、问+介词“于”+间接宾语(所问对象) 哀公问于有若曰(1课)、南宫括问于孔子曰(1课)、问于桀溺(4课)、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0课)、子禽问于子贡曰(10课)、陈亢问于伯鱼曰(11课)、孔子与之坐而问焉(9课) (现代汉语为“问”+间接宾语,如“问老师”。) 4、问+直接宾语(所问内容)+介词“于”+间接宾语(所问对象)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2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6课) (现代汉语为“问”+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问老师问题”) 第八课《周而不比》 1.2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交往顾全大局,而耻于和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1.“性相近,习相远”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