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逸格漫谈
逸格漫谈
【摘 要】中国之艺术精神,盖其最贵“逸”。画之“逸”乃源于人之“逸”。人“逸”最难觅,故“逸”实乃中国之一门极高之“天道”精神。中国艺术“逸格”品第之演变史,是为中国之一部艺术成长史。本文由其源头处述来,以图探得一二究竟。
【关键词】逸;逸格
引 言
“予昔游成都,唐人遗迹,遍于老佛之居。先蜀之老,有能评之者曰,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一、“逸”之精神之由来
商事鬼神,周重人文。人文之兴起,乃令世人渐离由鬼神所产生之威压与恐惧,遂有人与自然极大改善之关系。久之,则育出两者之“亲和力”。比如吾辈人读其后之《诗经》,其中有“多识于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读《礼记》,亦有“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等。
人文既成,乃生艺。歌诗开道,书、画、乐、舞亦相继至矣。战国即有“具有情节性”之绘画,亦已显“世俗”气。有“世俗”,方有“逸”。中国之“逸民”古已有之,庄子名列其一。其人但爱“逍遥”,其逍遥又开中国艺术精神之门;中国艺术精神之“逸”亦始出于此。庄子之“逍遥”,谓之曰“游”,实乃纯净之人生也。庄生乃谓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之为体,技之为用,有如庖丁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所得即为“超逸”、“飘逸”之艺术性感受。
两汉重实有,时人讲“入世”,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少“逸”。 汉既没,魏晋继。时人爱恋“超脱”,乃有“玄学”。玄学尊“无”,贵超脱,乃袭承老庄衣钵,为老庄 “逸”之精神——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于新时期之新体现,且于新环境下之新运用而得之新发展。魏晋时人皆贵“有韵”。“韵”即“神”,“神”即“韵”,乃为“拔俗”、“高迈”之“逸”。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晋人精神之解放乃令其得见山水自然之美。时人好悠游于林泉之下,如“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蒸霞蔚’”;多“隐士”(如陶潜),故又增“隐逸”。
此诸者合而为一,是故世间有魏晋人之风致,乃名之曰“魏晋风度”。此实为影响中国两千年之“逸”之精神之极大体现者,庄生之“藐姑山神人”于此亦得落实。即是言,中国之“逸”之精神,本是一“天道”之精神,亦为一艺术之精神,其上可追至庄子,其下至于魏晋方始得成立。
二、人之“逸”转向画之“逸”
“人伦鉴识转向绘画,就是传神与气韵生动”。人之逸转向画之逸,故画亦得“逸”。魏晋乃中国艺术之“自觉”时代,其“自觉”追求之物即为前世“逸”之艺术精神、后世之谓“逸格”尔,晋人谓之曰“传神”。时人物画趋于成熟之际。
张怀瓘谓画曰:“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顾恺之有“传神”之画论,影响颇深远。《世说新语》里面有:“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其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潦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恺之所重之“神”,即是晋人所崇之“韵”。元人杨维桢《图绘宝鉴》序谓:“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长康后,南齐人谢赫作《画品》一书,举“六法”,曰:“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傅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月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推“气韵生动”为第一。气韵者何为也?魏文帝曹丕著《典论·论文》,其中有“文以气为主”。该处之“气”乃是本体之气,即庄老玄学所谓之“无”也。其弟曹植又有《白鹤赋》,其中有“聆雅琴之清韵”。此处之“韵”亦有本体之义。此同于谢赫所言之“气韵”。
“气”、“韵”两者终有不同。五代荆浩于其《笔法记》中曰:“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故“气”偏阳刚之至;“韵”向阴柔之旨。
然此两者皆出于顾长康之谓“神”。《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神”,“神”即“道”。“气”之“阳”、“韵”之“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故尔谓之曰“气韵”。人由道生,故有“气”、“韵”之分别;艺术由人而作,故亦有“气”、“韵”之分别。二者合而为“一”,是以“气韵”谓之。“气韵生动”即顾氏“传神”之明晰化,此两者同为后世所追捧之“逸格”品第。
至于六朝,晋人向往自然之心渐启山水艺术之门,山水画论由是“先知先觉”。时有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朝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亦是著名佛学家。其生性好游历,晚年不便出行,乃于居室四壁遍涂山水,且自谓:“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