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教学设计.doc

[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教学设计

《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四节教学设计 《押韵与平仄》教案设计 霍邱二中 张明珠 〖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她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xi(西)、di(低),ni(泥)、ti(蹄) 、di(堤) 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 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 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 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 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 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 、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 爆竹一声除旧岁 梅花数点接新春 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 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 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 “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