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学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宝丽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一座宝藏 一条进路 一缕书香 一种视角 案例 1 跨越时空 希腊几何学的鼻祖泰勒斯发现了角边角定理。普罗克拉斯(Proclus, 5世纪)告诉我们:“欧得姆斯在其《几何史》中将该定理归于泰勒斯。因为他说,泰勒斯证明了如何求出海上轮船到海岸的距离,其方法中必须用到该定理。” 案例 1 跨越时空 泰勒斯在海边的塔或高丘上利用一种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直竿 EF 垂直于地面,在其上有一固定钉子A,另一横杆可以绕 A 转动,但可以固定在任一位置上。将该细竿调准到指向船的位置,然后转动EF(保持与底面垂直),将细竿对准岸上的某一点C。则根据角边角定理,DC = DB。 案例 1 跨越时空 上述测量方法广泛使用于文艺复兴时期。右图是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贝里(S. Belli, ?~1575)出版于1565年的测量著作中的插图,图中所示的方法与泰勒斯所用方法相同。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1 跨越时空 案例 2 昔非今比 七兄弟分财产,最小的兄弟得2,后一个比前一个多得1/6,问所分财产共有多少? 案例 2 昔非今比 649539 大麦 72171 麦穗 8019 蚂蚁 891 鸟 99 人 案例 2 昔非今比 佛陀年轻时代的故事 7原子=1极微尘 7极微尘=1微尘 7微尘=1尘, …………………… 1里长度中共有717个原子 案例 2 昔非今比 《佛本行集经》卷12: 悉达多太子讲授“微尘数”的算法:“凡七微尘,成一窗尘;合七窗尘,成一兔尘;合七兔尘,成一羊尘;合七羊尘,成一牛尘;合七牛尘,成于一虮;合于七虮,成于一虱;合于七虱,成一芥子;合七芥子,成一大麦;合七大麦,成一指节;累七指节,成于半尺。合两半尺,成于一尺,二尺一肘,四肘一弓,五弓一杖。其二十杖,名为一息;其八十息,名拘卢奢;八拘卢奢,名一由旬。于此众中,有谁能知,几许微尘成一由旬? 案例 2 昔非今比 七极微为一微量, 积微至七为一金尘, 积七金尘为水尘量, 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 积七兔毛尘为羊毛尘量, 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 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 隙尘七为虮, 七虮为一虱, 七虱为穬麦, 七麦为指节…… 案例 2 昔非今比 斐波纳契《计算之书》(1202) “7翁去罗马,每个人牵着7匹骡子,每匹骡子负7只麻袋,每只袋子装7块面包,每块面包配有7把小刀,每把刀配有7个刀鞘,问老翁、骡子、面包、刀、鞘的总数是多少。” 案例 2 昔非今比 Josse Verniers(1584) 士兵问题:一座房子里有14个房间,每个房间有里14张床,每张床上躺着14个士兵,每个士兵有14支枪,每支枪里有14颗子弹。问:共有床、士兵、枪、子弹各多少。 案例 2 昔非今比 Kamp(1877) 妇女问题:有12个妇女,每人带有12根棍子,每根棍子上绑有12根绳子,每根绳子上系有12个袋子,每个袋子里装有12个盒子,每个盒子里含有12先令。问:共有多少先令? 案例 2 昔非今比 ? Adams 《学者算术》 (1801) 妻子问题: 我赴圣地伊夫斯, 路遇一男携七妻; 一妻各把七袋负, 一袋各装七猫咪。 猫咪生仔数又七, 几多同去伊夫斯? 案例 2 昔非今比 莱因得纸草书(约公元前1650年) 案例 2 昔非今比 案例 2 昔非今比 《几何原本》第 9 卷命题 35 案例 3 牛刀小试 托勒密 托勒密分别就空气和水、水和玻璃、玻璃和空气,对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进行测量,得出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的错误结论。 案例 3 牛刀小试 阿尔·海森 制作仪器,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发现托勒密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他自己未能发现折射定律。 案例 3 牛刀小试 维特罗(ca. 1270) 波兰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和数学家维特罗在阿尔·海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折射现象,但他仍然同样未能发现折射定律。 案例 3 牛刀小试 开普勒(1611) 开普勒在《折光》(1611)中给出:对于两种固定的媒质,当入射角(i)较小时,入射角和折射角(r)之间的关系是i = nr, (n为常数)。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n = 3/2。 案例 3 牛刀小试 哈里奥特(1601)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