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变形观测方案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挡土墙变形观测方案分析

挡土墙变形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1.3《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1.4《城市测量规范》(GB792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工程概况结合AN2阀室地质情况及目前出站管线区挡土墙开裂情况,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我们针对AN2 挡土墙进行变形测量观测,以便掌握挡土墙及该区场区在日后运营过程中变形情况,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我们通过变形观测,达到分析、监控、预警的目的,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施工工序。3变形观测3.1 控制点布置:根据设计出示的设计控制点位,在接近AN2阀室的32#公路上选取两个便于观测的控制点位,用钢钉加固在路面上,并标记,记录坐标;AN2-1 (1576536.125, 674114.066, 4.113),(控制点)AN2-1 (1576548.469, 674113.974, 4.070)(用于校核检查),AN2-3 (1576564.170, 674113.429, 4.005),(控制点)3.2观测点的布置:在挡土墙与出站管线交叉区域的挡土墙顶部每5~10米左右布置观测点,选取5个便于观测的观测点位用钢钉固定在挡土墙顶部上,并以混凝土加固,使用红漆标记为AN2-4, AN2-5,AN2-6 ,AN2-7,AN2-8,并观测记录首次测量坐标(用于与后期每组数据比对);要求如下图所示:AN2-4AN2-5AN2-6 AN2-7 AN2-8 出站管线挡土墙 钢钉挡土墙 回填区域地面 地面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部必须有明显标志;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及放置棱镜架,并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方向位移采用坐标测量,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在未知点上架设全站仪,进入建站方式中,选择后方交会建站。 然后分别在至少2个已知点位上架设棱镜,测站观测两个已知点上的棱镜后,全站仪可自动交汇出侧站点的坐标并确定方位,如果有第三个已知点,可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检查。然后就可以进行碎步点测量,读取各观测点坐标,与初值比较,即可得到各点的水平方向变化值(详见观测点记录表)。步骤一:整平仪器,设置作业及相关参数步骤二:采用后方交会法观测控制点,记录,依次观测两点并设置仪器完成定向步骤三:观测挡土墙定提前做好的5个观测点,并依次记录数据步骤四:数据记录在测量观测表中3.4变形控制值安全等级挡土墙结构水平位移挡土墙沉降变形一级30D不大于30mm30D不大于20mm二级30D不大于50mm30D不大于40mm三级30D不大于150mm30D不大于120mm3.5观测频率基坑安全等级基坑开挖深度施工阶段≤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面深度≤5m1d2d2d2d5~10m1d1d1d10m12小时12小时挖完以后时间≤7d1d1d12小时12小时7~15d3d2d1d1d15~30d7d4d2d2d30d10d7d5d4d二级开挖面深度≤5m2d3d3d3d5~10m2d2d2d10m1d1d挖完以后时间≤7d2d2d1d1d7~15d5d3d2d2d15~30d10d7d5d3d30d10d10d7d5d注:d意思为“天”3.6使用的仪器及观测人:序号名称型号数量1全站仪TS021序号姓名职务1张洋工程师2张号测量员3.7变形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以观测天数为横轴,已北向、东向及高程等变量为纵轴,绘制坐标变化曲线,进而确定墙体位移曲线,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值列入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变形量,并注明观测日期,为更清楚的表示变形与时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变形量的关系曲线图。(见下图及CAD附图2)东向变化曲线北向变化曲线高程变化曲线3.8成果分析及应对措施3.8.1成果分析当位移时间曲线的曲率趋于平缓时,应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或其他数学分析方法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值,确定位移变化规律。边坡周围的实测位移相对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位移值应满足:水平位移设计控制值为0.004H且≤50mm。3.8.2应对措施当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调整变形观测方案,并立即采取补强措施,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2、变形量达到或超过预警值;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坍塌、滑坡;4、支护混凝土面出现明显裂痕5、由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