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事物本身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到事物本身分析

张一兵 苏 明:“回到事物本身”: 马克思、列宁和海德格尔   (这是本刊苏明编辑对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进行的学术访谈)   ○ 苏明: 张老师,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位重要学者,我一直关注您和您的学术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动向和进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会先提一个自己非常好奇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专家,您为什么会“跨界”去研究海德格尔?   ●张一兵: 首先非常感谢您和《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对我个人研究的关心和支持! 的确如您所说,从 2009 年下半年以来,我个人研究工作的重心就从之前完成的列宁哲学研究和对当代左派激进思潮的关注转到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探索上来。对于熟悉我研究工作的读者朋友来说,可能会觉得一下子不能理解。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学者,曾经写过《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这次却要“回到海德格尔”,似乎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并无直接关联。人们都想弄清楚,我到底想做什么? 实际上,答案很简单。这次之所以下大力气研究海德格尔,直接的原因不过是我在自己研究广松哲学的过程中,再一次遭遇了阻碍和困扰,为了搞清楚广松涉的内在运思场境,而不得不被迫回到海德格尔那里去澄清相关问题。   广松涉是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密切关注的一位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我看来,他的研究不仅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阐述,而且结合特定的思想史资源和东方哲学的思考,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意义的广松哲学。就广松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而言,我曾组织翻译出版了他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物象化论的构图》、《唯物史观的原像》等多部著作,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本争论、“物象化论”等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引发了一定的反响。其实,广松哲学更加复杂而精妙的探索,是在他的两卷本巨著《存在与意义》中完成的。在这本书中,他结合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基于马克思哲学的全新的“事的世界观”,并提出了“共同主观性”、“关系的初始性”、“四肢结构论”等新奇的观点。在其中,广松涉的思考对象除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有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现象学的相关探讨,以及西田几多郎的“场有”哲学思想。而这样一种复杂的背景,不仅国内学者很难对其进行把握,就是在今天的日本也不容易被理解。在我看来,广松哲学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 广松涉直接对话的对象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而为了说明白广松涉,必须先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弄清楚。可以说,这次研究海德格尔是一个研究受阻的副产品,与之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情况相类似,如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回到马克思,研究齐泽克的过程中回到拉康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不小心陷入到了海德格尔的海量文献和复杂的思想语境之中。   ○苏明: 谢谢! 我想现在读者应该大致明白您研究海德格尔的初衷了。但是我想,国内长期关注您研究的学者,一定还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您刚才自己提到,您的这种“回到海德格尔”,与您1999 年出版的《回到马克思》,以及 2008 年出版的《回到列宁》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呢?   ● 张一兵: 如您所说,《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和正在进行的“回到海德格尔”研究表面上看,是一种学科研究方向上的断裂,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一方面,“回到海德格尔”和《回到马克思》一样,都是研究受阻的产物。《回到马克思》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在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时的困扰,而“回到海德格尔”则是面对广松哲学的相关构境背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三次“回到”中,实际上都包含着自己的一些独立的哲学思考。借用胡塞尔“回到事物( Sache) 本身”的说法,我在《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和“回到海德格尔”的过程中,回到的都是一个与我自己特定思考构境相关的事物( Sache) ,而非一种纯粹客观的文本物( Ding) 。也就是说,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我都有意识地保留了作为研究者自身的“我”的思考。只不过,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三次“回到事物本身”的过程,又各自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   ○ 苏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能否具体展开谈一下呢? 尤其是《回到马克思》。据我所知,很多学者都曾指出,您在《回到马克思》中所做的工作无疑是开创性的,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那么,今天,您是如何看待《回到马克思》这本书的呢?   ● 张一兵: 简单说来,《回到马克思》是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受阻的产物。为了实现同西方学者在马克思文本和思想阐释上的真正对话,我下了很大的力气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写成了这本书。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学界的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