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讲:近代教育分析
第八讲 传教士(第二次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传媒业、医药业和教育事业 一、创办中文报刊和中国近代传媒业的建立 (1)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报刊 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22年,由英国传教士米怜、马礼逊等在马六甲创办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1838年由德国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主办 鸦片战争爆发前,外国传教士共创办了五种中文报刊,南洋出版3种、广州2种。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 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 与米怜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建“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 他与人合作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 被誉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传教士希望通过他们的宣传改变中国对西方世界的看法 当飞速发展的文明在世界其他地方战胜蒙昧与谬误时,唯有中国几个世纪以来依然停滞不前。尽管我们与中国人进行了长期的接触,但他们仍然妄自尊大,以自己为天下的翘楚,视外邦为‘夷狄’。这本月刊(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消解中国人一贯的高傲和排外态度,帮助他们了解我们的艺术、科学和理念……我们将绝妙地证明我们并非‘夷狄’,编者会通过列举大量事实来让中国人明白,他们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很多。 《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 p102 (2)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 186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达到32家,1890年增加到76家。 《格致汇编》,1876年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科技报刊。 《小孩月报》,1876年由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报刊和画报。 《万国公报》——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报刊 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1868年创刊,原名《中国教会新报》、《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万国公报》。1907年林乐知去世后停刊。 《万国公报》是当时中国人新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认识世界尤其是近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林乐知(1836-1907),1860年来华传教,以办报、办学、译书著称。 创办《万国公报》,并先后担任数家报刊的主编。 1882年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并任院长(后东吴大学前身)。1892年在上海创办中西女塾(今上海市三女中前身) 一生译著著述达数十种。 3.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传媒业的影响 确立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在内容上,近代报刊由新闻、广告、言论、副刊组成,纪事无所限制。 在读者上,近代报刊没有任何限制。 在名称上,近代报刊有固定的报名,报纸与杂志之间也有了分工。 在复制方式上,采用近代的机器印制。 推动了中国民族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会医院与中国近代医疗事业的建立 美国传教士伯驾与博济医院 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 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牧师资格,同年到达广州。 1835年,伯驾在广州眼科医局,被称为“新豆栏医局”,免费为病人治病。 1855年,美国政府正式委任他为驻华全权公使。 “新豆栏医局”1859年迁新址,改名为博济医院。 1857年回国,结束了外交官和传教生涯。 教会医院的作用和影响 教会医院开创了近代中国的西医和医药行业,即医疗事业。据1905年统计,新教在华开办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所。 教会医院开创了中国的医药教育事业。仅1900-1915年,建立了323所教会医学院校。 引领和丰富了中国慈善事业。20世纪之前的教会医院基本都是免费的。教会医院并积极参与到救灾、战乱救护等中国社会的重大活动之中。 三、教会学校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变革 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初衷 ——通过办学打开传教局面 1.鸦片战争前教会学校的创立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威廉·米怜1818年11月在东南亚马六甲创办,开设写作、英文等课程。 1834年马礼逊病逝后,1835年1月26日,英美商人和传教士在香港建立了“马礼逊教育协会”,协会宗旨是:“支持并参与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使中国青年一代通晓英语,作为了解西方文化、掌握科学技术之媒介”。 1839年,协会创办了马礼逊纪念学校,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初具规模的新式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历史、地理、《圣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