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课程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七自然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诵读课文
1.听录音,教师强调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
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
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
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
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鷃的鄙视。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第一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
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
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第一至四自然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作者对鲲鹏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第五、六自然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一自然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散步》教学设计.doc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石缝间的生命》随堂练习.doc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doc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论语十则》教学设计.doc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
- 2015秋鲁教版本语文六上《皇帝的新装》随堂练习.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戊戌变法》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明治维新》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教案.doc
- 2015课标实验版本选修1《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导学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7课《陈情表》练习题目1.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7课《陈情表》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7课《陈情表》跟踪练习.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练习题目.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程教案3.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0课《短文三篇》同步练习.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课程教案.doc
-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学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