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语文版本语文选修515《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第1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目标定位 1.积累古汉语词语。2.了解“养气说”。
1.背景探寻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脱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2.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详见第5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称其气( ) ②见乎其文( )
③汩没( ) ④召虎( )
⑤恣观( ) ⑥肆无忌惮( )
⑦仓廪( ) ⑧怨谤( )
⑨晤面( ) ⑩苑囿( )
答案 ①chèn ②xiàn ③ɡǔ ④Shào ⑤zì ⑥dàn
⑦lǐn ⑧bànɡ ⑨wù ⑩yòu
2.通假字
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________,__________
②辙生十有九年矣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3.一词多义
①致
②发
③顾
④虽
⑤然
答案 ①得到/达到/招来,引来 ②侵扰/把箭射出去/打开③看,望/回头看/拜访 ④虽然/即使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
4.词类活用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③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心胸。②名词作动词,向慕。③形容词作动词,看尽。
5.古今异义
①故决然舍去
古义:
今义:
②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
今义:
③出则方叔、召虎
古义:
今义:
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离开家乡。今义:舍弃。②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③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④古义:五百家为党。今义:政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
6.文言句式
①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②听其议论之宏辩:
③观其容貌之秀伟:
④而辙也未之见焉:
答案 ①判断句。②③定句后置句。④宾语前置句。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③气可以养而致:
④充乎天地之间:
⑤称其气之小大:
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⑦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⑧未能通习吏事:
答案 ①表现。②写好。③获得。④在。⑤与……相称。⑥盖过。⑦向慕。⑧熟悉。
二、疑难突破
2.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答案 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作佐证。www-2-1-cnjy-com
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三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第四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3.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答案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答案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2
5.第三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答案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6.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答案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