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表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①指经济特区,中国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②指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位于浙江的有宁波、温州。依据“珠江三角洲”等信息可知,③指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D项。 第2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史料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探究。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 第2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材料二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 第2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解读史料] 材料一说明了特区是一个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及管理经验的窗口。特区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体现,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特区具有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及“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量引入国外先进的工业生产及经济管理模式,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作以市场调节为主。 第2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材料二说明从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城市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再至内地的对外开放步骤,逐步带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特征。这种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受经济基础、环境条件、人口素质等原因相对制约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自然选择。 第21讲 │ 重点要点探究 1.[2011?上海卷]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 从题干可知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未涉及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2.[2011?江苏卷]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 A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 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公有化程度,土地由公社统一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故答案为A项。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3.[2010?安徽卷] 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③。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4.[2010?四川卷] 右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 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 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 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 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第21讲 │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 ②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1章如正确选择医院.ppt
- 第12章 府审计处理处罚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制度冲突理论架构.doc
- 第12章 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ppt
- 第13章 RP的实施与运行管理.ppt
- 第13章 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机制.ppt
- 第12章 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ppt
- 第11章数式传感器.ppt
- 第11章-业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报告与改进.ppt
- 第13章 导工作概述(补充).ppt
- 第13章+勃伦的经济学说.ppt
- 钳工基础知识课件.ppt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典型题)附答案详解.doc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有答案详解.doc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doc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附答案详解(A卷).doc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带答案详解(模拟题).docx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带答案详解(培优A卷).docx
- 2023年台州市五年级英语期中考试试卷.doc
- 2025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过关检测试卷带答案详解.docx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西川中学新初一分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