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文章.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编文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竹施艺的国家,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有千年的岁月是铭刻在竹简上,编织在竹篮里,中国的竹编与竹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创造,也记述了中华民族利用竹子、开发竹子的高度智慧。中国竹编与竹雕艺术是一项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栗和猎物,比起过去已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人们就把食物及饮水等保存下来,为储存这些食物和饮水,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刀、石斧等工具砍下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编织实践中,由于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因此,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织的主要材料。 我国竹藤编织始于原始社会。殷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开始丰富起来,在陶器的纹印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浪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向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渐精细。 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广阔,经济发达。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楚文化造就了楚国织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湘乡、常德;湖北江陵、当阳、松滋、随州、鄂城、大治以及河南信阳出土了大量的竹编用具。从这些编织精美的竹编用具来看,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编编织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短柄竹编扇】(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楚墓出土、战国) 当时楚国的冶铁手工业已相当发达,青铜工具已被锋利的铁工具所取代,这对于促进竹丝篾片的加工和竹编织物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楚国竹编织物,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这些竹编织物品种繁多,用途广泛,主要有竹席、竹帘、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出土数量达百件之多。在编织技法上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竹席主要用人字编织法,竹篓主要用六角眼编织法,竹箱主要用矩纹编织法(俗称锁壳编),竹篮主要用圆形盘旋编。 楚文化哺育出来的竹编编织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用染色的竹篾来编织器皿开创了竹编染色的先河。独具一格的竹箱和竹扇,在当时是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生活用品,就在200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其编织方法,也仍为我们所沿用。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竹编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后来,又相继流传到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的产竹区。 唐宋时期,湖北蕲春的竹编艺人在当地的特产蕲竹上施艺,编成称为“蕲簟”的席子,这种席子做工精细,编织光洁,质软似锦,折叠如布,堪称一绝。 据《新唐书》记载,蕲簟是唐代向皇宫呈送的必不可少的贡品。在《广志绎》中,对蕲席有“蕲竹为器,抽削如丝,织巧甲于天下”的记载。以名贵的蕲席送人,是唐宋时的一种时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买的蕲席一床,寄给他的莫逆好友——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元稹,还附去这样一首诗: 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织成双人簟,寄与独眠人。卷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滑如铺薤叶,冷似卧冰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 南宋时期的福建古城漳州,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府,对竹子的编织颇感兴趣,把它列入“提倡中兴”的建城规划之中。据《漳州府志》记载,南宋漳州的竹篮编织工艺已相当精细,并出现了竹碗、竹床、竹筷等竹子工艺制品,这门手艺在漳州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使漳州成了竹编、竹制工艺兴旺发达之地。 明代初叶,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他们游乡穿街,上门加工,使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也披上极致的竹编服饰。竹席、竹篮、竹箱及竹编的轿蓬等,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竹编工艺品,其中尤以竹席最为著名。湖南益阳素有“竹器城”之称,据《益阳县志》特产篇记载,益阳的水竹凉席始创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柔软精致,全国珍用,较任何篾席为佳”。 明代中期以后,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不仅编织越来越精巧,而且还和漆器工艺相结合,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存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编织精致的传统民间工艺竹篮,成为江南一道醒目的民俗风情,如走亲戚担的托篮、盛糖果用的盘罐、赴京赶考时考生用的考篮、富家妇女用的针线圆盒,其他还有香篮、食篮、花篮。。。。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工艺品。这些工艺竹编品的形态多种多样,所用篾丝也日趋精细,最细的每厘米内可排列40多根篾丝。编织技法也千姿百态,还能编出各种花样和字画。 【竹编经贩图.清.孙兰荪】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历经几千年的传统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基本上

文档评论(0)

wuyuan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