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超滤与微滤 一、微滤和超滤的过程特征和膜 (一)过程原理 微滤可用于处理含细小粒子的溶液。超滤可分离的粒子则更小,实际上已是大分子。 微滤和超滤与常规过滤的区别 1.微滤和超滤通常采用切向过滤或称为错流过滤,待过滤的料液沿膜的切向流过,利用料液带走膜表面上的粒子,膜表面上的粒子层很薄,大大减小了过滤阻力。 2.作为推动力的压强差比常规过滤大,一般不用真空过滤。 3.过滤过程中膜逐渐被堵塞,导致滤液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停下来对膜进行清洗。 4.一般情况下滤液流量较小,必须使料液循环通过膜,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增浓过程。 (二)常见的微滤和超滤膜 微孔膜 均质膜 不对称膜 复合膜 (三)膜的性能测定 1.溶质截留率:即被分离的粒子或大分子被截留的百分数; 2.滤液通量:单位膜面积上的滤液体积流量。 试验指标: (1)表面孔径或切割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孔径分布测定 (3)水通量测定 (二)浓差极化现象 当溶液流动到达膜表面后,溶剂分子可以通过膜,溶质分子被截留,从而使溶质分子在膜表面积累,形成高浓度区。在浓度差推动下,溶质分子必然向溶液主体作反向扩散。同时,如果膜的截留率未达到百分之百,也会有少量溶质分子通过膜进入滤液。 达到稳定状态时,在膜表面附近的薄层中存在着一定的浓度梯度,由主体流动带到界面上的溶质量等于反向扩散的溶质量与通过膜的溶质量之和。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边界层称浓差极化层。 (四) 影响渗透汽化的因素 (1)膜材料与结构 (2)温度 (3)进料浓度 (4)压强 如果膜的选择性为100%,那么通过膜的电流全由反离子承担,从而P=1。如果膜无选择性,那么反离子在膜内的迁移数等于它在溶液中的迁移数,从而P=0。 影响膜电阻的因素: (1)膜内固定基团的浓度和性质。固定基团浓度越高,电阻就越小。 (2)膜外溶液浓度越高,扩散入膜的离子浓度就越高,因而使电阻降低。 (3)均相膜的电阻小于非均相膜。 (4)温度升高时,电阻也减少。 3.膜的选择性和电阻 (一)电渗析器的构造 四、电渗析装置 电渗析器 1. 单级间歇操作 电渗析的操作方式 2. 单级连续操作 3. 多级连续操作 当液体混合物与渗透汽化膜接触时,混合物中的组分在 通过膜的同时发生汽化,渗透物的组成不同于料液,从 而实现分离。 推动力:化学势差,具体表现为分压差。可以加一惰性 挟带剂,也可以抽真空。一般采用抽真空法。 的优点:能耗低,是唯一可能代替蒸馏的分离操作。 一、渗透汽化的原理 第四节 渗透汽化 二、传质机理和模型 (一)传质机理 根据溶解——扩散模型,渗透汽化传质过程可分为三步: (1)膜与液体接触,发生溶胀。组分在液体和膜之间分配,发生选择性吸附; (3)组分在膜内扩散(控制因素); (4)组分在膜下游解吸并汽化。 * * 膜分离过程:借助于膜而实现分离的过程。 膜: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用以区别相界面。 一、膜和膜分离的概念 第十章 膜分离过程 反渗透 对溶液施加超过渗透压的压强,使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与溶液分离。 超滤 用孔径为10-2~10-3mm的膜在压差下过滤溶液,使大分子或细微粒与溶液分离。 微滤 与超滤相似,但孔径更大,大致为0.1~10mm。 电渗析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 5. 渗透气化 溶液与某种特殊的膜接触后,各组分在通过膜的同时发生气化,且各组分的透过速率不同。 二、几种重要的膜分离过程 (1)化学稳定性; (2)耐热性; (3)机械强度; (4)耐生物降解的性能。 三、膜性能的表示 三种以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的应用范围 常规过滤 切向过滤 膜过程的流动特征:切向流动 (一) 通量——压差曲线 虚线把曲线分为:压差控制区 J与Dp成正比 扩散控制区 J近似为常数 二、预测滤液通量的数学模型 (一)几种膜组件结构 1. 管式膜组件 三、微滤和超滤设备 板式膜原理 2.平板式膜分离设备 3.中空纤维膜组件 4.螺旋式膜分离设备 1.单级间歇操作 (二)超滤与微滤的操作方式 2. 单级连续操作 3. 多级连续操作 一、反渗透的原理 (一)渗透压与反渗透现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