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流民问题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先秦、秦汉史200103 【内容提要】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关nbsp;键nbsp;词】两汉/流民问题/安置政策/流民去向/社会影响 【nbsp;正nbsp;文】   中图分类号:K234nbsp;文献标识码:Anbsp;文章编号:1000-2804(2001)01-0019-07 nbsp;   两汉时期,流民问题的广泛存在和频繁发生,曾是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两汉史料中关于流民及其相关的记载不少,但称谓却相当复杂,除“流民”外,尚有“流人”、“流亡”、“流户”、“流冗”、“流庸”等名目。出于约定俗成和习惯用法,古人对其内涵也很少进行准确的诠释。结合史料和现代人口学观点,科学意义上的流民概念,应该是指为了避乱、求生,被迫改变常居地而流动和迁徙他乡的人口。以此衡量,上述称谓虽各有专指或侧重,却也都与“流民”有关。本文试就两汉流民问题作一探讨。   一、两汉流民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整个两汉社会,除在其政权巩固后的前期阶段之外,其余时间都程度不同或间歇性地存在流民问题,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据其频率和程度,流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元狩至元封年间(前122~前105年)。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余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注: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卷103〔M〕.)。所谓“无名数者”即指无户籍者。第二阶段是西汉后期,自元帝至平帝(前48年~公元5年)时期,是一个流民频繁出现的阶段。仅哀帝时流民“以十万数”(注:汉书·孔光传,卷81〔M〕.)。第三阶段是两汉之际,自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先后有北方边地、并、平(幽)、青、徐诸州及陇右安定、北地、上郡等地出现流民;地皇三年(公元22年)关东流民一次入关就有数十万人(注:汉书·王莽传,卷99〔M〕.)。绿林、赤眉起义则是流民问题最为突出的反映。第四阶段东汉中后期,自和帝至灵帝(公元89~188年)近百年间,多有流民问题出现。仅桓帝永兴元年冀州等地三十二郡国就有流民“数十万户”(注:后汉书·桓帝纪,卷7〔M〕.)。长期的间歇性流民问题日趋恶化,最后酿成波及甚广的黄巾军大起义。第五阶段汉魏之际(公元189~220年),是两汉时期流民最多,社会极端动荡的时期。如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青、徐二州“士庶避黄巾之难”,归幽州刘虞者竟达“百万余口”(注:后汉书·刘虞传,卷103〔M〕.);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欲徙淮南民,“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注: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卷14〔M〕.);十八年,曹操“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卷47〔M〕.),估计此时流民总数当有几百万之众。   纵观两汉流民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五大特点:第一,规模巨大,人数动辄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第二,流民发生的地域相对集中。关东和关中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流民问题极为突出的地区。西汉关东之冀、青、幽、徐、并诸州和胶东、齐楚等地,东汉之司隶、并、冀、兖、青、徐、荆各州和河东、太原、巨鹿、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地,都是流民多发地区,尤以冀、青二州为甚。关中是仅次于关东的流民多发区,两汉之际,更始、赤眉据长安,“焚烧长安、残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