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山关隘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上的黄山关隘1

试考历史上的黄山关隘 关隘是在交通要塞处设置、利用自然条件构筑的人工建筑或天然关口。在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往来、检查违禁物品、缉拿罪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山川扼要,是设关津,以表封疆,以达道路,天险既呈,人力并济”。 中国古代历来有设置关隘的传统。在军事要塞处设置的关隘,叫关防,一般驻兵防守,防止异族或敌人侵略;在水陆交通要道处设置的关隘,叫关津,一般用于查禁物品,缉拿盗贼,收税等;在省、县界处设置的关隘,一般叫关界,表示疆域的大体分界。 关的名称,大都称之为关、口、渡、岭、隘,也有叫堡、塞、峪、寨、壁、洞等。大部分有人工固定建筑,也有是利用天然险峻地势设置,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代县域人口少,面积广,作为疆域分界的省、县关界,并不一定就建在疆域的分界处,有时离真正的疆界要相差一段距离,这是为了施工、管理和防守的需要。正如国界线一样,双方都有一段缓冲地带。 据有关关隘资料记载,一般一个省境内所设关隘,多达六七百个,如《福建通志》就记载仅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福鼎、福安等18个县中设置的关隘寨即达370座之多,平均每县设关20多个。有些毗邻省、县较多的县,设置的关隘数量也较多。 古徽州位于山区,既与浙、赣等省毗邻,又与省内池州、宣州等为界,所以历史上关隘颇多。著名的有歙、宣两州的界关丛山关(今绩溪县扬溪镇北)、有杭徽交通要道的昱岭关(歙县),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江南第一关(绩溪)、有歙县北面交干线的控制点、号称“府治”屏障的箬岭关(又称大关洞,洞即是关);还有扼守新安江水道的新安第一关,有歙、旌的重要关隘鸡公关等等。如前所说,关隘的位置并不等于是真正的疆界,有的关隘离真正的边界还有相当距离。 黄山系历史上徽宣界山,又是歙县与太平的界山。黄山风景区东大门是太平县的谭家桥,西大门是太平县的焦村,北大门是太平县的辅村,南大门是歙县汤口。黄山历史上也多处设关。 一是汤岭关,在黄山温泉到太平县焦村的汤岭之上,用石砌成,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关东为云际峰,关西为云门峰。至今石板路面保存完好,关隘也安然无恙。此关位于歙太两县在黄山西部交界处,一边为歙县地,一边为太平地(有缓冲区)。《民国歙县志》载:“汤岭关在黄山坳汤岭之巅,东西削壁,南北岭路蹬高级危修各十里,势若登天。清咸丰九年张 芾守徽,用石筑关御太平军。” 二是乌泥关,在汤口到谭家桥中间的乌泥岭上,有上下两关,建于明崇祯间。上关额为“天都保障”,下关额为“乌泥”。此关在修歙县到太平公路时被毁,但旧址仍存,位于歙县与太平在黄山东部的交界处,一边为太平地,一边为歙县地(有缓冲区)。民国《歙县志》载:“宋进义校尉蒋果在黄山乌泥关结寨,凿壕御金兵。明崇祯间知府唐良懿建关于此。清咸丰六年,张都宪芾守徽,委举人蒋嘉炜重修,徒离旧关数武,额曰天都保障,关外五里属太平县。” 这两个关把歙县与太平在黄山的东、西分界基本确定,各方基本无异议。这个界线,基本只涉及山脚的分界,而在现风景区山峦上,歙县与太平县古代有没有界?如果有界,以何处为界?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持不同观点研究者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首先,要肯定,黄山北边肯定有界,如果无界,岂不形成县界空白?这界当然是歙县与太平县的北部分界线重要一段。要弄清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史料中找依据。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前)》曾记载:“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平天矼海拔1805米,在天海,矼西为仙桃、石柱、石床诸峰;东端为光明顶;矼南是天海和南海;北为后海。矼长五六里,广数十步。上即光明顶。从字面看,似乎徐霞客认为平天矼山脊为两县分界处。 古代的文字,因为表述太简和无标点符号断句,反而给后世的准确解读带来麻烦。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有人解读为:歙太分界在天都、莲花一线。但也有人认为,因徐在日记中称“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阴”、“阳”均说得很清楚,故文中其阳其阴的“其”,应是指平天矼,不是指天都、莲花二峰。 那末,平天矼究竟是不是歙、太在黄山的分界?恐怕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有研究者认为,联系整篇日记的全文来解读,徐霞客所言“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这个“其”只是对整个黄山的泛指,而非特指以平天矼为界。我们经常可从一些资料中看到黄山阳边为歙县,阴边为太平这样的介绍,都是对全山庞统而言。 从徐霞客游黄山路线看,徐两次游黄山,均从南边汤口入山,当时黄山前山后山路径并不畅通,“后海山路尚未通达”,徐可以说是冒险生命危险而探险,“阴森悚骨”,“一步一悚”。“初至松谷,疑已平地,乃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此松谷庵应是叠嶂峰下明宣德年间重建的寺庙。这可能是徐霞客探险黄山之北的位置。 县界不是地理学家所能划分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