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昆剧研究的世纪回顾
关于昆剧研究的世纪回顾
nbsp;昆剧原称昆曲、昆腔,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明代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中心传播于全国各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它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艺术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创作名家辈出,富有文学价值,产生了梁辰鱼《浣沙记》、汤显祖《牡丹亭》、李玉《清忠谱》、朱素臣《十五贯》、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等传奇杰作,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nbsp;nbsp;nbsp;nbsp;关于昆剧的研究,明清两代虽有不少论著出现,但都局限于曲本位,开拓不够。进入20世纪以后,戏剧观和价值观不断更新,学者们认识到昆剧是综合艺术,研究范围除了文学音律之外,还应包括唱念做打的舞台艺术在内。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的鼓舞下,昆剧获得了新发展,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也就连续出现。特别是80年代有三部昆剧专史出版,90年代编出了《上海昆剧志》和昆剧辞书,令人振奋。现将近百年来昆剧作为综合艺术的研究情况(大范围的戏曲史作家作品研究不在内),分期概述如下。
nbsp;nbsp;nbsp;nbsp; 前半世纪的著述
nbsp;nbsp;nbsp;nbsp;清末民初,昆曲在全国范围内已趋衰落,但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还有昆班演出,苏州则有大章班、大雅班、鸿福班、全福班等延续余脉。所以,南北各地仍有众多的观众,曲友为昆曲尽力的研究工作仍在展开。1913年,贵州息峰人姚华任教北京朝阳大学时,在《庸言》杂志第1卷第14期和第15 期发表了《@①猗室曲话》和《曲海一勺》,竭力推崇昆曲,认为它是“治世之音”,“故选乐于今,必以昆曲为主”。1917年,江苏如皋人冒广生在温州任职海关监督时,曾为温州昆班营建戏台,并撰写论文《戏言》(《冒鹤亭词曲论文集》)说:“温州戏十九尚仍昆腔”,评论老艺人“所演《别弟》、《观灯》、《势利》和《十五贯》全本,皆有神彩”。苏州是昆曲的大本营,继晚清四大昆班之后,1921年又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传字辈”艺员,演出于上海和杭、嘉、湖一带。在这种艺术传统的熏陶下,苏州曲友中涌现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一位是曲学大师吴梅,另一位是律谱专家王季烈。
nbsp;nbsp;nbsp;nbsp;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崖,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早年参加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酷爱词曲。他认为“欲明曲理,须先唱曲”,于是便向老曲师韩起祥学习昆曲演唱,吹笛呼笙,兼通鼓板;在唱法方面则师从清唱大家俞粟庐(俞振飞之父),并创办研习昆曲的“振声社”、“赏音社”和“紫霞曲社”。他擅长制曲、谱曲,而且能亲傅粉墨,登场表演。有了这样全面的艺术实践作基础,造就他成了杰出的昆曲作家、理论家和昆剧史家。早在20世纪之初,他就写出了《血花飞传奇》(1903年)、《风洞山传奇》(1904年)和《暖香楼》、《轩亭秋》等杂剧。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在上海《小说林》杂志上发表了论著《奢摩他室曲话》2卷;接着又撰写《顾曲麈谈》4卷,1914年至1915年的《小说月报》予以连载,并由商务印书馆于1916年12月出版了单行本。他的声誉从此大振,先后受聘到北京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主讲词曲,破天荒地把昆曲引进了大学课堂,在讲台上又吹又唱,并出版了《中国戏曲概论》(1926年)、《奢摩他室曲丛》(1928)、《曲选》(1930年)和《曲学通论》(1935年)等曲学专书,培养了一批戏曲史研究人才,北昆名角韩世昌和白云生拜他为师,南昆“传”字辈演员也都得到他的指教,还专门演出了他自订曲谱的《湘真阁》全剧。在昆曲论著方面,他的代表作是《顾曲麈谈》,此书分四章,第一章《原曲》,论昆曲的宫调、音韵和南北曲作法。第二章《制曲》,论昆曲剧本的编制方法,附论清唱散曲的作法。第三章《度曲》,专论演唱昆曲的法则,包括五音、四呼、四声、出字、收声、归韵、曲情、辨别正板赠板、分清阴声阳声等九项。第四章《谈曲》,略评元明以来的曲家及其作品。他有关昆剧史的论述,见于《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初版)中的《明人传奇》和《清人传奇》两章;有关传奇作品的评论,见于《曲选》的跋语(任中敏曾辑为《霜崖曲跋》)。至于昆曲格律的研究,他尽10年之力编成了《南北词简谱》10卷(1939年由其弟子卢前在重庆石印),经过整理简化,收北曲332支,南曲867支,标明字格、句格、韵格,为剧作者树立标准的曲牌体式,具有实用价值。
nbsp;nbsp;nbsp;nbsp;王季烈(1873—1952),字君九,号@②庐,与吴梅同里齐名。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考中进士,曾任京师译学馆监督。辛亥革命后寓居天津,于1913年创办“审音
文档评论(0)